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章 那就定蓝玉了!(1 / 2)

朱怀说:“假若我是天子,对于那份奏折,加上您的补充完善,若大臣们仍然反对,也必须执行!”

“我任用大臣,是要他们解决问题的,既然对策正确,若他们的意见确有道理,我会采纳。

“但若是他们拿不出合理的反驳理由,只会用诸如什么开放海禁会有潜在危险之类的搪塞之词,或是搬出什么礼义廉耻来阻挠,那就休提!”

朱元璋眼中闪烁着光芒,拍手称好:“说得妙!要是只扯什么礼义廉耻,就别谈了!”

“历史上因过分强调礼义廉耻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还少吗?君王若无坚定主张,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如何能开疆拓土?”

“不说别的,早些时候,翰林院就曾劝谏皇上,说什么太平盛世,不宜频繁用兵,说什么好战必亡等等,各种道理层出不穷。”

“我告诉你一件事,西域帖木儿汗国自洪武二十四年,即今年起,总计向我国朝贡八次。”

“但实际上成功抵达应天府的朝贡队伍,仅有两次,你想一想,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朱怀略加思索,尝试性地猜测:“会不会是途中遭到劫掠?西域各国要通过哈密才能到达我国朝贡,而哈密现不在朝廷掌控之中,唯一可能就是被哈密伪元政权所劫。”

朱元璋仰天大笑,拍着朱怀的肩膀赞道:“好个聪明的孙子!一针见血!说得精彩极了!”

“没错!正如你所言,连你都能想到的问题,可那些翰林院的迂腐书生又是怎么说的?他们竟让皇上查查是否是因为朝贡队伍迷失在沙漠中,或是由于天气原因放弃朝贡。”

朱怀瞠目结舌,疑惑发问:“这显而易见的道理,翰林院的学士们竟视而不见?”

朱元璋冷哼一声:“非是看不见,实乃他们不愿看见,因为一旦查明真相,大明必然面临战争,而战争意味着耗费民力财力,他们不愿承受这样的代价。”

朱怀皱眉思索:“如此一来,那些伪元异族将会不断试探我大明的容忍底线,我们就只能一味忍让下去吗?”

朱元璋紧握拳头,坚定地道:“说得没错!任何一个胆敢试探大明底线的宵小之辈,我们都无法容忍,也不应容忍,因为国家是君主的国家,江山是君主的江山!国若破了,官还可继续为官,但君主还能再为君主吗?”

“因此,孩子,你现在明白了,为何为父告诫你,不可尽信迂腐的儒生?我们需借助他们的道德操守、通情达理以及渊博知识,但我们绝不能采纳他们那些脱离实际的治国方略。”

朱怀点头以示理解。

朱怀忽然来了好奇心,向朱元璋询问:“那父亲您认为,倘若真的要出兵作战,朝廷会派遣何人前往?”

至洪武二十四年,蒙古余部大员虽被驱逐,但并未彻底消灭。

他们逃往草原,逃往丝绸之路,逃往辽东,依然带领残余势力觊觎大明江山。

尽管朱元璋在后世受到不少文人的批评,但在军事领域,无人能够质疑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自建国之初,朱元璋即视北元为大明最为棘手的敌人。

自徐达起,众多骁勇善战的大明将领率领军中精锐连续多年北伐。

朱元璋沉吟片刻,望着朱怀,神情略显怀念地说:“徐达这个人,不仅勤于学习,而且能虚心接纳各方合理的意见,具有全局视野,治军严谨,堪称大明最擅长领兵作战的将军。”

语气一转,他接着道:“然而,在我心里,却更为欣赏常遇春,此人性喜冒险、积极进取且勇于表现,乃是战场上的一员悍将。”

轻声叹息,他续道:“遗憾的是,两位猛将皆已离世。”

回归正题,朱元璋开始向朱怀分析:“如今朝廷可供调遣的武将尚多,宋晟、刘真、蓝玉都是征战沙场的良才。”

“宋晟行军打仗稳健而有狠劲,若派他镇守哈密,必能使敌人胆寒,使其在未来数年内不敢在西域有所动作,但缺点在于他的用兵过于保守,难以取得重大胜利。”

“刘真此人攻城拔寨颇有心得,但却不擅长防守,一旦形势不利,可能会导致战败。”

朱怀满含期待地问:“那蓝玉呢?”

朱元璋摸了摸额头:“蓝玉与常遇春颇为相似,继承了其姐夫的作战风格,喜好冒险,用兵激进,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

朱元璋的分析公正客观,对于手下这些将领的了解,他的识人眼光确实独到。

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朱怀,“孩子,依你之见,朝廷若是出兵,应当派谁前去?”

朱怀挠挠头:“我认为应当派蓝玉。”

朱元璋追问:“为何?”

朱怀答道:“按皇上的性格来看,蓝玉应当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因为皇上本人就是这样打仗的!”

早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对决时,朱元璋一度处于劣势,正是采取了大胆的军事策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