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刘三吾的眼睛慢慢睁大,其中闪烁着光芒。
他是一位纯粹的士人,对学问的追求近乎痴迷的程度。
他眼中的光芒愈加强烈,最终炽热如火。
尽管朱怀的观点显得颇为离经叛道,但在刘三吾看来,朱怀对道德经的理解深度,远胜于他自己,甚至超越了众多士人。
刘三吾突然站起身来,对朱怀说:“你这番言论恐怕会在大明文坛激起轩然大波!”
沉吟片刻,刘三吾极为严肃地起身,宣布:“朱公子,我决定将此学说推广开来。”
朱怀不明所以,心想你要推广就推广呗,跟我有什么关系?
正待发问之际,刘三吾按住双手,神情庄重:“大明的士人们未必会接受,如果不接受,就会视其为离经叛道,诋毁圣贤,将会遭受万世指责。”
“因此,我计划先以自己的名义在大明文坛进行推广。”
朱怀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位是在意名声。
不过朱怀并不看重虚名,点头表示赞同:“明白了。”
话语未尽,刘三吾再度插言:“公子恐怕误解了老夫之意,若此学术传播受挫,老夫甘心背负万般责难。”
“然而,若其成功,老夫决心——决心成为公子的弟子!”
刘三吾紧咬牙关,字字清晰地表明。
朱怀急切回应:“万万不可!先生身为翰林院大学士,国子监学子楷模,怎可屈尊拜我为师?”
刘三吾坚定地说:“唯有如此,士林阶层才会愿意接受并承认,此学术理论实出自公子之手。”
“士大夫们皆有自己的尊严与傲骨,若我直接宣称此学说源自你处,他们不仅不会相信,反而会对你加以指责和背后中伤,于你不利。”
“若能成功,你将赢得大明天下众多士大夫的支持!”
朱怀愕然。
眼前的夫子,正以其一生的荣耀和读书人的骨气,竭力提升朱怀的声望!
朱怀难以揣摩,是否自己智慧有限,值吗?
拿读书人的名誉和未来前程作赌注,只为一个看似虚幻的学术理论?
朱怀所不知的是,在古代,每一次圣贤言论的误读,都是士人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验证的!
自初识刘三吾起,朱怀便对其颇有好感。
但那仅是凭借他借由后世记忆,客观评价刘三吾而已。
今日,他目睹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刘三吾,一位真正的道德君子!
他亲身见证了,那流传久远的华夏士大夫精神,无所畏惧、无私奉献、坚毅不屈!
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大明能够屹立于世界巅峰,带着无比骄傲的目光俯瞰周遭列国!
这是一种专属于华夏的文人士子精神!
正因为这种精神,在外敌频繁侵犯,铁骑踏破华夏疆土之时,我们的文化薪火得以延续不断。
也正因为这种精神,在北方异族屡次南侵之际,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对屠杀,却始终坚韧不屈地抗争。
这种精神也许不易被理解,却不可或缺,且已深植于我们数千年的基因血脉之中。
从魏晋风骨到衣冠南渡,从大唐盛世到大宋雄风。
这种精神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它是留下忠诚之心照亮历史的文天祥,是怀抱幼帝投海的陆秀夫。
是崖山十数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
是守护北京城的于谦,是刚直公正的海瑞,是以典史身份坚决不降的大明忠臣阎应元。
是江阴、扬州、嘉定等地的百姓。
是史可法,是虽目不识丁却英勇奋战的李定国。
是后世在日寇铁蹄之下涌现的无数仁人志士。
是为了国家,即使粉身碎骨亦默默无闻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英雄。
朱怀神色庄重回应:“我不需先生行拜师礼,先生能忍受万人唾骂,我又怎能不堪疑虑?大丈夫理当顶天立地,坦荡面对世人的质疑,挺直脊梁宣告我是大明子民!”
刘三吾朗声大笑:“好!好一个挺直脊梁宣告我是大明子民!”
“公子高风亮节,刘三吾愿毕生追随直至生命终结!”
朱怀困惑,未能理解刘三吾所说的追随之意。
“先生。”
朱怀眨眨眼,“先用餐吧?”
刘三吾挥手道:“饭食暂且不吃了,老夫有要事待办,先行一步。”
朱怀应声道:“我送先生。”
两人来到庭院门前。
刘三吾侧身,拱手,深深一躬,极其正式地行了一个师徒之礼!
非是普通的儒生礼,而是师徒之礼!
他行的是弟子之礼!
“刘三吾,致谢!”
“哎呀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