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第一处连通点周围,因湖水的冲刷,形成了无数良田。周边百姓皆道,大周天子近乎“半神”,凭借人力一改此地贫瘠的现状,让此处成了千里沃野。
在接下来的数年,陈省华与潘美二人,接连打通了剩余的八成连通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彻底将吴哥王朝一侧纳入到大周的影响范围,此举也为大周借口插手吴哥内政之事,提供了现实通道。
这年冬季,正当安南、越南两省因温度差异,干得热火朝天之时,大周此前从北境运来的石炭,已成为了不少百姓追捧的过冬必备之物。北境石炭物美价廉,使得大周上下彻底摆脱了一到冬季,便依赖焚烧树木用以取暖的旧法。
石炭为大周带来的可不止经济效益,还有肉眼可见的绿化效益。自从,百姓不扎堆砍伐树木之后,大周境内的群山,一改此前光秃秃的模样,真正有了深林不知处的实感。
石炭给大周带来的变化,让此前因北境之战,几度给柴宗训找不痛快的官员,羞愧地恨不得扇自己两个耳光。
如今北境清平,石炭畅销,一切都与柴宗训当初所预料的一样,使得群臣更为其所言感到惊叹与钦佩,国库也随之变得日益丰盈。
数年以来,大周但凡出现一点什么新奇玩意,高丽作为大周的附属国,必与东女国一道成为第一批受影响的地区。
此前大周船队接连发现南北扶桑洲,从而引发了有关“天圆地圆”的探讨时,此争议也蔓延到了高丽境内。
不少参加过大周科举的高丽学子,十分推崇“天圆地圆”的说法,但那时候他们的力量还很弱小,无法与高丽国内根深蒂固的某些儒臣抗衡。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高丽学子,通过科举一途,进入大周朝堂为官,他们的影响力已逐渐扩大至高丽朝堂。
这日高丽朝臣正就今年是否依旧引进大周石炭一事,询问高丽王王诵的意见。
王诵虽只十岁,但登基数年,心中已有了一定的是非观。王诵眼见高丽逐渐成为了大周的政治外延之处,本能地想要拒绝高丽继续引进大周石炭。
只是王诵的这一想法,势必与高丽普通百姓的意愿相违背,这让他一度难以开口。
以韩彦恭为首的高丽朝臣试图劝服王诵,尽快引进石炭,好让高丽百姓能过一个暖冬。仅有几名老臣担心此举会冲击到高丽国内的焦炭价格,让他谨慎以对。
“容孤再想想。”最终,王诵还是决定采用拖字诀,最好能让朝臣知难而退。
正是王诵此举,使得高丽加快了消亡的速度,最终沦为大周一省。
民间得知高丽王拒绝引进大周石炭后,民怨沸腾。自王诵坐上高丽王位以来,大周的商品已经成为了高丽百姓的首选。米粮、油茶,直至近年的石炭,大周的东西价格便宜,而且好用,本就深得高丽百姓得喜爱。
百姓对这些必需品的关注,甚至早就超过了高丽王自己。当他们闻及高丽王不赞同从大周引进石炭后,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掏钱去购买价格更贵的高丽焦炭。
漫长的冬季,原本他们可以靠石炭挺过去,如今同等银两买到的焦炭,根本不足以度过冬季的一半时间。更何况有了石炭之后,他们早就在冬季之前,习惯于将储存在家的柴火烧了个精光,这下不是明摆着让他们去死?
百姓的怒火最终化作了纷乱,始于西京,不到十日便波及了高丽全境。
王诵早在西京骚乱骤起之日,便点头同意了继续从大周引进石炭的方案。但这场骚乱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反而是越闹越大。
渐渐地,除了百姓之外,不少商团也加入了骚乱队伍,他们抗争的理由是,高丽碍于大周附属国的地位,不仅处处受制于东女国,还在与大周、吴哥、室利佛逝等国商团的竞争中,屡次错失与扶桑洲诸国通商的资格。
高丽商团便将原因归咎于高丽王,认为是其阻挡了高丽成为大周直辖州府的机会,让高丽处在这等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
很显然,在王诵被迫点头之后,这场骚乱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背后定有看不见的推手在兴风作浪。
数日之后,要求高丽王退位,将高丽拱手奉送给大周的声音,出现在了西京城内。王诵听后,终于明白了背后之人,之所以搞出这许多事,其意在于他。
这日,以韩彦恭为首的高丽朝臣,请王诵依民意退位,并且言道几位在大周朝堂有所建树的高丽官员,定会为他在大周天子面前说好话,保他一世荣华。
韩彦恭说的,正是蔡忠顺、庾行简、金致阳等人,他们凭借科举入仕,已在大周朝堂站稳了脚跟,本不愿插手高丽之事。
不过眼下如有机会,能将高丽变为大周领土,他们心里自然是一百个愿意。
若是高丽成为了大周的州府,他们因熟知高丽习俗、语言,定会成为吏曹院考虑派往高丽任职的第一批官员。
“原来你们打的是这个主意,高丽王室因倭寇之乱,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