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23:34”,“6月20日,01:45”,“6月20日03:27”。
三条数据的笔迹一致,最后一条也未显出匆忙收笔的迹象。
或能说明至少在迈耶被发现死亡的一个小时前,他还是维持着不太专注的观星状态。
莫伦在停尸房翻查了所有证物。
确认迈耶的衣服鞋帽全部完好无损,这与他没有受到外伤击打的尸检结果一致。
没有发现他随身携带钱包,只在外套口袋里找到3马克,这笔钱足够他从南郊坐马车返回学校。
然而,要对这些物品进行指纹检测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
迈耶的尸体与他的物品都几经辗转。
6月20日,农夫老卢卡斯在凌晨四点半看到蓝光,随后发现了草丛里的尸体。
他折返村子叫人看守尸体,再把这件事报给了当地治安官。
上午七点,尸体被暂时运到村庄停尸点。从死者的衣服口袋里,找到他的学生证件。
九点半左右,消息被送至大学。舒兹教授找到了慕尼黑警局,警方把尸体与证物转运回了市内。
6月23日,舒兹教授不满警方的调查结果,又把尸体与证物运回了学校医学院。
从尸体被发现到最后送入医学院停尸房,三天里接触过迈耶随身物品的人包括村民、警员与校方。
如今,人们没有不污染证物的意识。
现在又是6月夏季,大家不似冬天会习惯性地佩戴手套。
这些因素导致证物表面的指纹来源非常复杂。
碍于如今检测设备非常落后,更无法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叠加在一起的指纹。从提取、比对到分析指纹,只能通过人工手段完成。
莫伦先去往警局,再到南郊事发地。逐一说服那些接触过迈耶死亡现场物品的人,留下他们的十指指纹作为对比样本。
说服过程不必详述,无非晓之以理(威逼),动之以情(利诱)。
校方接触过证物的那些人,也要对他们进行指纹收集。是把这个较为轻松的活,交给了助手阿洛特女士。
加上死者迈耶本人,总计提取了28人的指纹样本。
再把所有证物的指纹都提取出来,分别与28人的指纹样本进行对比,最终再拍照留档。
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天色已黄昏。
夜间八点多,晚霞绮丽,晕染天空。
夏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此起彼伏地弹奏着欢快夜曲。
莫伦带着指纹痕迹检测报告,去往大学附近的餐厅。
距离敞开餐厅大门尚有十五米,就闻到令人食指大动的煎香肠味。
似乎能幻视它的表皮被煎到焦黄酥脆,咬一口,是鲜嫩猪肉与劲道爆汁的完美融合。
“咚!咚!”
从餐厅的落地玻璃窗内侧传来敲击声。
莫伦侧头,隔着大玻璃看到先到一步的麦考夫。
麦考夫微微颔首,以示他选择了靠窗角落里的座位。
餐厅的气氛喧闹。
餐客们多是大学师生,三五成群围坐一桌。他们被夏日热情所感染,或是聊天或是嬉笑。
莫伦走到角落就座,这里相对安静。
她与麦考夫没有入乡随俗,谢绝了侍者推荐的“夏天来到慕尼黑,谁都会喝一杯本店的特制啤酒”。
办正事的时候,不会让酒精干扰思维。
两人浑不在意侍者「两位错过一个亿」的表情,不为醉人的酒香酵母味与丰腴的啤酒泡沫口感所诱惑,都选择了不含酒精的苹果汁。再搭配香肠、土豆泥与蔬菜,作为今日晚餐。
等待上餐时,开始交换今日的调查发现。
麦考夫:“我去了迈耶的宿舍,整体氛围比他在叔父家的房间轻松。没有为了保持整洁,严苛到让书桌所有物品的朝向保持一致。可据我观察,迈耶所在的宿舍楼,他还是四十位学生中房间最干净的那位。”
迈耶不曾因为住校就表现出与在舒兹家截然相反的生活习惯。
在他的宿舍,别说发现酒瓶,就连酒瓶盖子也没找到一枚。
“宿舍里,几乎没有体现迈耶业余兴趣爱好的物品。只有一类书籍,与他在叔父家的内容不同。”
麦考夫抄录了书名,比如:《南美洲旅行日志》、《澳大利亚博物志》、《南半球航线》、《如何穿越亚马孙丛林》、《好望角有多远》……
莫伦看了这一串书名,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与南半球相关。
麦考夫:“迈耶的父母生前是植物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南半球植物。八年前,他们是从南半球返回欧洲时遭遇了海难。”
莫伦:“看起来迈耶很关注父母曾经走过的路。他今年大三,您是否从谁口中打听到他的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