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游戏竞技>且悲且喜且从容> 第17章 易满梁的邀约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易满梁的邀约(1 / 2)

凌知星心中暗自思量着,这位少卿大人前来视察多半与这黄册脱不了干系。要知道按照县衙方面的规定,今年中秋节之前必须将黄册上报至长沙府。回想起去年一整年,众人为了编纂、统计这份黄册可谓是费尽心力,好不容易才赶出了初稿,但其中仍有诸多悬而未决的矛盾纠纷尚未处理妥当。

不过据刘仁晋所言,不仅本县其他乡里常有村民告状之事发生,就连周边县城也未能顺利完成黄册的编写工作。单以建宁县来说,由于此地移民众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许多人的户籍都需要重新登记确认。而且人口数量以及分配到的田地面积直接相关联,因此整体来看,人员信息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准确的。

村民告状的核心问题主要围绕着土地的大小、田地的质量级别以及新开辟土地的确认这几个方面展开。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税收负担的轻重直接受到土地面积和田地等级的影响;此外,新开垦出来的田地还享有整整三年免交地租的优惠政策。

面对里长所呈报上来的数据——关于土地的面积与田地的等次等信息时,人们当然会倾向于将其数值有意地压低,并选择较差的等级来申报。凌知星也觉得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县衙那边的审查就行。刘仁晋对此也是持默许态度的。毕竟他本身就是当地人,而且对自己再进一步提升也没有多大兴趣,在自己家得到好处的同时也希望乡亲们能够获得一些实际利益。况且,如果跟大家搞好关系,在这里开展工作的时候,这自己落下的这一份人情总能收得回来,即使不能完全变现,也为自己家中争取到些支持。

这村民告状的第二个原因便是这户籍认定。只要稍微了解明朝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明朝可以说是户籍管理最为严格的朝代。在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就认识到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最初明朝沿袭元的户籍制度过渡,在过渡期间实行均工夫制,但由于连年战乱,人口迁徙频繁,导致新迁入人员漏口脱户现象颇为普片,而且由于战争造成人口减员,大量田地荒废,由此明朝初年,在全国到处是复耕的热潮。在局势进一步稳定后,这前朝的户籍制度自然也不再沿用。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举全国之力,推行户贴制度,全国统一印制户籍户帖发往各地,每户一张,分成两栏,均填写该户户主及在户人口的姓名、年龄、性别、籍贯,成丁数,妇女、女孩数,以及田地住宅等事产数,两栏之间用骑缝印,每栏留半印,一栏收送户部,叫“户籍”,以备查勘,另一栏留该户,叫“户帖”。

就在去年,这乡衙竟然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重新将户户贴上的信息改为黄册!要知道,这凌知星在村子里那可是出了名的见多识广,但对于这黄册制度,他也是一窍不通。

起初,凌知星还认为,只需要把户贴稍作修改,让它看起来更完整些,能够应付得了县衙那边也就行了。然而,随着编撰工作的深入展开,他才渐渐明白这黄册的厉害之处。

不仅如此,县衙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固定的格式模板,并多次派遣官员前来监督指导黄册的编撰工作。正是通过这些接触和学习,凌知星逐渐意识到黄册的作用。

这黄册不仅仅记录了原本户贴上的基本信息,更详细地记载了每个人所从事的行业、每户人家的财产状况,甚至连耕牛和大型农具这样的生产资料都一一登记在册。而且黄册将每里划分为十甲,共计一百一十户,将每家每户纳入监管之中。

虽然在此前,建宁乡已经实行过保甲制度,但具体情况却从未正式列入官府备案。如此一来,作为乡衙,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可如今,一切都变得透明清晰,再无丝毫空子可钻。

不仅如此,人们还按照十户人家划分为一组,每十组设立一个联保组织,这种明确的划分方式被严格执行着。与此同时,每个人的职业都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些信息一旦记录下来便不可更改。根据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户籍被细分为民籍、贱籍、军籍以及匠籍等等。针对军籍、商籍和匠籍的人数比例,官府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换句话说,如果某人并非匠籍出身,连成为一名铁匠的资格都无从谈起。

正如前文所述,建宁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交通要道之上,每日码头上船只穿梭不停,来来往往的商客更是川流不息。因此,当户籍一经确立之后,就无法再轻易变动。至于未来是否会涉及到其他与利益相关的事情,目前无人能知。以过去的情况来看,一个铁匠家中可能拥有十几亩田地,如果让他放弃打铁或土地中的任何一项,都会令其感到十分不舍。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那些码头上的船夫们。

这黄册制度的执行,对明朝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可这凌知星只是一个小小的乡衙中当差的,所谓的这些积极作用似乎和自己不挨边,反而除了增加了工作量外,还给底层增添了许多束缚,如此这般,凌知星和这乡衙中的其他人一样,对这黄册制度打心里就十分讨厌。可是凌知星经常跟在刘仁晋身边,早已经学会了不谈国事的习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