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赵俨的部队仅有1百5十人,便已如此懈怠;推而广之,情况应该更坏。
其次是为了减少对鞋袜的磨损。要知道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机后,棉布才正式推广开来。汉末有没有棉花都存疑。
虽然3国的“鞋”种类繁多,有木尺鞋(屐)、木底鞋(舄)、长筒鞋(靴)、丝麻鞋(剑履及朝的履)等,实际上述鞋款,都是贵族的专享。比如“靴”是官员的专利,而“舄”(木屐)则是帝王的禁脔。
真正能够量产并普及的,就是草鞋。1般称作“屦”或“屩”,南方则戏称为“粗”。
。~,
屩,草屦也。出行着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释名》
粗者,麻枲杂履之名也。南楚、江、淮之间,通谓之粗。--颜师古注《急就篇》
以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来看,普及草鞋已然不易,布袜就更别想了。在赤足的情况下,如果上半身负重过大(披甲),无疑会加速对草鞋的损耗,甚至有可能磨损脚掌、导致感染死亡甚至爆发瘟疫。
更为不幸的是,在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下,即使披甲,也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做到的。
钢铁是古代的军用物资,手工打制的盔甲则更加稀缺;不可能浪费在“羸兵”或“弱卒”身上。绝大多数兵士,连负重的机会都不会有,就是穿1身粗麻编织的戎服(即军装),被送到前线当炮灰。
古代骑兵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虎豹骑更是百里挑1(见《曹纯传》),不仅高大魁梧,还可以经常享受肉食(见《张辽传》)。
因此具装骑兵,也就成为左右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王沈《魏书》
(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8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张辽传》
曹纯麾下的“虎豹骑”,翻译过来,其实就是重装骑兵部队。
骑兵有骑乘(通常1人不止1马),体能消耗大大降低,自然可以长期披甲。步兵靠双腿,因此连刀杖都得放在辎重车里。
步卒不是不想披戴甲胄,而是受制于太多因素而不能如此。
步卒骑马,便完美解决此问题。
所以,诸位大大现在清楚,为何赵旻压力山大而曹军喜气洋洋了吧?
关于刘勋之事,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