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
咱说完了是吧?
好,咱们说1说,从初平元年到初平4年(西历190-193),天下诸侯的立场、站队和大致纷争。
这背后,有1个人冷冷地俯瞰着天下大势。
这个人当然不是那可耻的西方走狗易教授所说的水镜先生司马徽,而是精致的利己者贾诩!
概而论之:
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败则倾。
初平年间(190-193)是汉末丧乱的滥觞期。
群雄以讨董为借口起兵(190),又随着董卓退入关中(191)而自相残杀,揭开了3国序幕。
在此阶段,东汉分裂成无数大小邦国。
即吕布所谓的“郡郡作帝、县县称王”。
此事我们已有所了解,这实际上,是卫广来先生所述郡国本位化的具象化表现。
即便如此,割据者依然呈现出“乱中有序”的状态。
诸多大小势力,并非各自为战,而是组成了军事同盟。
初平年间的军阀联盟,又大抵可以分作3方:董卓、袁术、袁绍。
丧乱之初,是“关东与关中”的2元结构,不久演化为“董、2袁”的3头结构。
初平元年(190)正月,是中原群雄会盟关东,组建讨董联军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联盟在1开始便呈现出“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关东联军的屯驻地点集中在3处:酸枣(兖州)、河内(司隶)、鲁阳(荆州南阳)。
注意:另有孔伷屯颍川(豫州)、韩馥屯邺城(冀州),但因2者作用有限,故不论。
酸枣的军阀即张邈、张超、臧洪、乔瑁、鲍信等人;
曹操最初亦在其中。
河内的军阀即袁绍与张杨。
曹操在荥阳惨败后走归河内,与袁绍合兵(实则是投奔袁老板打工)。
鲁阳的军阀是袁术与孙坚。
该势力1直与其他集团保持距离,始终游离在外。
关东军名为讨董,实际是趁乱谋求割据。因此其内部的固有矛盾始终存在。
略举数例。
曹操建议让袁术西入武关(战董卓),酸枣诸将入成皋,而使袁绍进屯孟津(取洛阳)。
本质是让袁术火中取栗、而使袁绍坐收渔利。
袁绍、韩馥欲拥立刘虞,但袁术拒而不许、乃至故意拆台。
曹操弃张邈而从袁绍(实际是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靠昔日大哥),酸枣联军又“日夜置酒高会”、“诸将莫肯先进”。
1言蔽之,所谓袁绍关东联军,除了曹操荥阳之战外,压根儿没与董卓打上哪怕1场。
孙坚那场大胜,还是因为胡轸、吕布这老贼麾下凉、并2集团内讧。
最终竟“食尽众散”。
注意:曹操事见《魏书1武帝纪》、袁术事见《后汉书袁术传》、酸枣诸将事见《魏书7臧洪传》。文多不载。
哈哈,可想而知,贾诩1定在幕后狂笑不止,甚至险些笑掉大牙。
随着董卓在初平2年(191)4月西入关中,关东军阀便迅速撕下面具,开始了疯狂的内卷与残杀(事见《武帝纪》)。
“关东、关中”的2元对立,遂分裂为“董、2袁”的3头制衡。
董卓之所以西入关中,与松散且不思进取的关东联军,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曹操为联军画策,众皆哂笑;
曹操领兵追击董卓,又被徐荣揍翻在地(荥阳之战,主将曹老板被徐荣摁在地上狠狠摩擦,当然,参战者还有袁绍、鲍信、张邈麾下卫兹,以及疑似袁术)。
未久而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9州春秋》
(魏武)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武帝纪》
汴水之战(荥阳之战),(张)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魏书吕布传-附传》
(卫兹)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魏书2十2》
(鲍信)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陈留县隔壁县),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战指挥曹操灰溜溜返回酸枣县,竟如苏秦归家1般,受尽白眼,便也不足为奇。
这是曹老板的黑历史,所以,曹魏史官竭尽全力为曹老板洗白: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张)邈等不能用。
最后,曹操带着曹洪和夏侯惇,远遁千里、前往扬州淮南和丹阳募兵。
然后,曹老板征兵后便遇叛乱,险些小命儿不保,最终曹老板只好1把鼻涕1把泪求老大哥袁绍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