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一十四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四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2(3 / 3)

幕府被称作“霸府”云云。

换言之,诸葛亮提出的“霸业”设想,其实是鼓动刘备抛开东汉王朝的束缚,在外建立割据事业。刘备之后的所作所为与《隆中对》提出的构想基本1致,他在攻占汉中(219)后便立即“上还(汉帝)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并自行僭称“汉中王”,在个人名分上与东汉政府做出了明确切割。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蜀书先主传》

如果有志于1统天下,那么所立功业便不会被形容为“霸业”,而是“王业”、“帝业”,而这1论调又与此前的“曹操不可争锋”、“孙权不可图”存在逻辑关系,即由于外敌的存在,刘备的事业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被局限于偏霸的环境之中。

问题在于,既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是割据式的“霸业”,那么“汉室可兴”又如何能够实现?另外,彼时(207)汉帝尚在,刘协距离正式退位(220)尚有十3年时间,那刘备要兴复的又是谁的汉室?

鉴于刘协被曹操挟制,那么复兴刘协的汉室断无可能;但若复兴汉室的主人公成了刘备,那在刘协尚在的情况下,他岂不是会成为曹操1般“托名汉相”的“汉贼”?

其实诸葛亮这番模棱两可的表述,不仅是对敏感问题的回避,也是对刘备态度的回应。

刘备无疑也清楚这1话题略显敏感,因此在谈话开始便痛心疾首地表示“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又许下宏愿,欲拯救“主上”,欲匡扶“汉室”,甚至还要“信(伸张)大义于天下”。

有趣的是,刘备陈述这番动人说辞之时,竟下意识地自诩为“孤”,搞得诸葛亮摸不清刘备究竟是想做周公、吕望,还是想做齐桓、晋文;

诸葛亮只好模糊掉“汉室可兴”的主体,转而提出可以先成就“霸业”,之后再兴复“汉室”。

先主遂诣亮,凡3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蜀书诸葛亮传》

若将视角放宽,会发现在彼时的舆论环境下,无论诸侯内心如何轻视汉帝,大抵都在口头上维持了对汉室的尊重。比如孙策在受封时要求得到“明汉将军”的头衔;孙权在鲁肃谈论“帝王之业”时违心地表示其志向仅是“冀以辅汉”(见《鲁肃传》);志在篡夺的曹操更是“动以朝廷(指汉帝)为辞”。这种假意尊奉汉室的行为,其实更具侮辱意味。

(孙)策自以统领兵马,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及使人讽(王)辅,辅便承制,假(孙)策明汉将军。--《江表传》

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4方,动以朝廷为辞。--《吴书周瑜传》

有鉴于此,为了避免尴尬,诸葛亮在提出“汉室可兴”时并未作出更进1步的阐释,刘备亦点到为止,君臣双方心照不宣。

多年之后,刘备兵败身死,诸葛亮辅弼幼主,在此背景下,他终于对多年之前“汉室可兴”的设想做出了正式回应。

诸葛亮在《出师表》开篇提出的“天下3分,益州疲弊”便点明了兴复汉室的主人公究竟何人。此处称“益州”而不称“汉室”,意味着在诸葛亮看来,“益州”并不能代表蜀汉,它仅是“十3州”中的1部分,言外之意即蜀汉对十3州领土均具备合法诉求。

而之后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是点明了在蜀汉的视角下,长安与洛阳均隶属于“汉室”,只是暂时被“奸凶”的曹魏集团所窃据;至于“兴复汉室”的重任,则理所当然地落在刘禅君臣肩上。

据此可以断定,早在建安十2年(207),诸葛亮替刘备谋划的便是先割据自立,之后称王僭号,最终取代刘协,成为汉室正统代言人的宏伟构想。只不过彼时刘协尚未退位,为了避免舆论非议,才会出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模糊表述。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