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及两位副将投奔,这是件好事。
也是个好的开头,黄安趁热打铁,先后把济南府,兖州,郓州,沂州的都监,团练私下请来。明里暗里,恩威并施,来拉拢或是收为己用。
而事情的发展如他所料的那般。
把这些军官调过来,协助剿匪,看一看济州军的精锐程度,再看一看女真人异族有多凶残。最后联合在一起参与行动做坏事,剿灭曾头市场。大战过后瓜分好处,获得出兵协助的报酬。
凌州之行,这些军官人人人获益匪浅,赚得盆满钵溢。经历种种,知道济州军精锐,也知道抉择。济南府团练不用说,最先响应顶头上司。兖州团练使也投靠黄安,为今后官场上的依仗。
这两州的团练使归顺是黄安有所预料的。而郓州双枪将董平,沂州黄魁的做法则出乎他的意料。
这董平见了面认错,虽然没有归顺,但保证尽心尽力办事,以黄安马首是瞻,相互抱团取暖。而沂州黄魁与军师史谷恭两人直接纳头便拜。黄安刚提及招揽,他俩就这样,动作不比张清慢。
其实在淮安想来,过往与两人交恶。这两个刺头估计羡慕嫉妒恨,多有心思,归顺概率很小。黄安目的是以拉拢为主,好配合自己工作开展。从而好在各州府布局,安插人手或策反……
哪想到这两人颇为识时务,事情顺利。
黄安对于本家兄弟黄魁这种做法,多少有些猜测。无非就是自己麾下石宝已经到了沂州任职,有自己在背后支持,轻松掌控军队,手握大权。他黄魁孤家寡人,哪怕已经升为州兵马都监,也难以抵挡济州入侵,不想被排挤就只能融入。
再加上军师史谷恭在身边劝说,如“斗则兵败被踢出局”“合则两利”等言语。黄魁觉得也是这样,不投靠结局很惨,只能归服成为自己人。
至于董平这厮,上次被自己打了,这回老实,又见识到自己在曾头市作为是真敢杀人。多半就是怕自己,另外就是畏惧自己济州兵实力强。他董平也是寡将,不想得罪,就只能靠拢讨好。
而黄安猜测的的确是八九不离十。
当双方差距较小,可以努力弥补,可太大就只能认命。印证了那句同僚竞争只在差不多的情况下。
而且董平和黄魁,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就是两人在跟随济州兵行动期间,没少参与武将之间的切磋较量。结果与史文恭和苏定情况类似。骇然发现济州军中猛将如云,本领了得。关键是这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人未来凌州。
济州兵多将猛,实力强悍,到底要做甚?从各州府来的军官,能爬到都监,团练这个位置没人是傻子,自然从济州兵精锐程度,数量看出端倪。
一个个私下议论过,尽皆骇然。
可是没有人会傻到去向朝廷告密,因为他们又知道黄安把他们请来就不怕消息泄密,说明气候已成。朝廷知道后有动作,也是附近州府先动。而他们又哪里抵挡得住?被针对结果会很惨。
这些从军中熬出头成为武官知道自身处境堪忧,只有弃官才能幸免。却会被朝廷通缉如丧家之犬。与其这样,不如故作不知并有心靠拢,如董平者,在朝廷混不下去,也能换地方重新立足。
又或者干脆加入,如张清,黄魁等军官,成为自己人荣辱而共,说不定将来也会有更好的前程。可见这就是宋国重文轻武,造成的弊端之一。武将担惊受怕自己被害,毫无忠诚度可言。
也说明了黄安气候已成,其威势涉及周边州府。经过曾头市这场行动和分赃后,除了济州另外五州军官靠拢,送走这些人率军回归各自州府。每州送了几百匹好马,令众人是高兴不已。
这回从曾头市获得好处颇多,其中好马成群结队。黄安也开始根据实际情况,筹备骑兵扩编之事。以前是马匹数量不足,只能每营编制千人。
眼下一下子获得数以万计的马匹,不能白养着。组建新营不合适,骑兵营扩编却是在所难免。只是编制人数,马匹配备等情况要考虑。黄安打算等许贯忠回来后,与他上梁山,商议此事。
另外把那些获得好马,找时间送给将领。如韩世忠,呼延通,史进等人,不仅增强他们的战力,还增近彼此关系,达到宝马配英雄,利益最大化……
四月中旬,许贯忠终于料理完凌州的事。一是详细收集罗列曾头市所犯的罪行,二是女真人分成三批迁徙,赶赴济南府,曾头市人去楼空。
最后是在他的见证下,凌州官府没有弄虚作假,官员没有中饱私囊。受难百姓的补偿落实到位。确认无误,裹挟着最后一批钱粮回转济州。
令黄安高兴的是这位军师还带回来一条好汉,名叫屠龙手孙安。这位仁兄了不得,厉害非常。
孙安者,泾原之士也!身长九尺,腰达八围,智勇双全,力大无穷。自幼习得一身卓越武艺,尤善双铁剑之术。原本轨迹之中,与乔道清素有旧交,闻其效力于田虎麾下,遂往投之。道清荐于田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