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封奏报于昨晚发出,不知还能不能赶上王公公一起带回朝廷,不过战利品也已经跟着上路了,我可不想再来一次核查。
这日清晨,分别两月有余的蔡琰妹妹的终于回信了,她们一行先去了寿春,也去了丹阳,最后确定在庐江安顿下来,庐江郡人口三十多万,水路交通相当发达,也是南来北往的核心枢纽,不论是商业氛围还是文化气息,在这个时代都是数一数二的大郡。
因为地处江南的关系,所以这里没有被黄巾之乱波及到,在郡城边上买了一座府邸,顺带又把茶叶工坊给办了起来,同时还组建了一支水路商队派往南中,联系茶叶和矿产等的运输贩卖,目前一切正常,资金方面也没有问题。
最后就是一些思念的体己话了,看得我也是一阵怅然,真希望这场动乱能早点结束。提笔写下回信,交代了一些商业上的注意事项,也写了一些最近的战况,最后附上修改版情诗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卿住长江尾。日日思卿不见卿,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卿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为了她们的安全,思来想去还是安排了二百名亲卫由最近提拔的亲卫队长王五带领,携带我的书信赶往庐江,这样才能放心一些。
而此时的早朝大会上,正在激烈的讨论着关于我的封赏问题。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一派势力主张因年龄问题,官职不宜变动封县男及金银犒赏,待彻底剿灭黄巾军后再考虑嘉奖。另一派则是张让安排的人,像此次少有的大胜建议应该重赏有功将士,代替原来的董卓直接升任东中郎将。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搞得汉灵帝头疼不已,其实皇帝也想培养自己的嫡系,只是此时的何氏势大,许多时下的年青一代都投到了何氏一派,如曹操、袁绍等,原本势均力敌的“十常侍”因为缺少兵权和收揽才俊的能力,现在也慢慢处于了下风。
直到中间派王允王司徒站出来做了个和事佬,这场封赏风波才算平息了下来,最终颁下圣旨,封为最低爵位的五原县男,代东中郎将,赐千金,其他有功人员官升一级。
收到圣旨后,我才反省过来,还是小看了何氏的能量了,连皇帝都被牵着走,如此战功只给了两个空头头衔,即没实权又没封地,也就名头好听点,末流爵位而已,待皇甫嵩大军一到,这个代理将军啥都不是。
现在看来,想要得到实权,必须得再搞一次谁都挑不出毛病的功勋,过程得想的更周密,场面和参与人数得更大更多,想独吃一块蛋糕,有人就会让你一口都吃不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必须要冒点风险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想明白了一切,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着帐外大声喊道:来人呐,去让典韦把犯人区星提上来,我要亲自审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