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这小子的发家史也是不同寻常,说起这小子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郭威,郭威出身于贫苦人家,读过些书,知道民间疾苦。即位后,他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苦中长大,碰到机运当了皇帝,不敢重敛百姓以豪华自己。”他生活节俭,又减轻了一些赋税,削减了一些严刑峻法,并对大臣们说:“我长期生活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大学问,不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们文武大臣,不论有什么建议,只要利国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过文字要简洁、切实,不要冗长、修饰。”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议,他也果然能虚心接受、采纳。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赵匡胤祖籍涿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他的父亲赵弘殷曾在后唐、后晋、后汉等朝代担任将领,因此赵匡胤从小就受到了军事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后来,赵匡胤加入了郭威的军队,并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曾受教于饱学宿儒辛文悦,学习“五经”。除了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之外,赵匡胤对于习武表现出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历史记载称他:“学骑射,辄出人上”。这意味着他在骑马和射箭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能,经常超越其他人。此外,他还喜欢召集同伴们按照战阵的模式进行排练,展现出他对于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独特见解。同时,他也常常摆弄着一根由纯铁打造的杆棒,展示出他对于武器和战斗技巧的热爱。这些都表明赵匡胤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有所涉猎,更在武艺和军事领域有着出众的才能和潜力。这种全面发展的特点使得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高平之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中,赵匡胤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引起了柴荣的高度赞赏。
当时,北汉联合契丹入侵后周,柴荣亲自率领大军迎敌。在战斗中,后周军队一度陷入混乱,但赵匡胤挺身而出,奋勇杀敌,稳定了战局。他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柴荣对赵匡胤的英勇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对他委以重任。此后,赵匡胤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后周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他的军事才华和领导能力也为日后建立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平之战对于赵匡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让他赢得了柴荣的信任和赏识,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这一战役也展示了赵匡胤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和战斗力,为他未来的成就铺平了道路。高平之战后,柴荣决定整顿积弊丛生的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的兵力为殿前军。赵匡胤首先根据柴荣的指示,对侍卫司马步军进行汰除老弱和点选精锐的工作;其次,参与柴荣对殿前司的扩建,组成新的殿前司所属诸班直及龙捷(马军)、虎捷(步军)、铁骑、控鹤等诸禁军,殿前司兵力大增,其所属禁军遂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史称“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赵匡胤成为柴荣的亲信将领之一 。赵匡胤也利用这次整顿禁军的机会,广泛地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结拜了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募殿前军的机会,扶植了杨信、崔翰、田重进、张琼等一大批亲信,从而在殿前司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而后,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次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军,赵匡胤随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擒获南唐都应援使陈承昭,次年正月攻下楚州。柴荣南下扬州,赵匡胤乘胜在迎銮江口、瓜步(今江苏扬州南)连破南唐军。此后,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与后周,柴荣罢兵北归。赵匡胤在此役中奋勇作战,于五月移领忠武军节度使[6]。
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柴荣亲自率领军队向北征伐,任命赵匡胤为水路和陆路的都部署。当大军抵达莫州时,他们首先来到了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不战而降。随后,赵匡胤又成功击退了数千名契丹的精锐骑兵,使得关南地区得以平定。
就在柴荣率军行进途中,他偶然间审阅了来自各地的文书。在这些文书之中,有一只特殊的皮口袋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口袋一看,里面竟然藏着一块长达三尺多的木板,而木板上赫然刻着五个大字:“点检作天子”。这一发现让柴荣心生疑惑与不安,他对这块神秘的木板以及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含义深感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