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剧《清平乐》中那个&34;大胡子&34;官员,就是北宋忠臣蔡襄。他不仅在致仕生涯中&34;以民为本&34;取得不斐的政绩,还在文学、书法、茶学研究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亦取得突出的成就,乃是古代杰出的名臣文人中一位多领域集大成的赫赫&34;大家&34;。
一、蔡襄其人
蔡襄,字君谟,于公元1021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出生于今天的福建所辖的仙游枫亭。
蔡襄的父母虽是农民,乃枫亭望族,蔡琇、母亲卢节均知书识理。且外公是惠安县名士卢仁,学识渊博。蔡襄在童年时深得父母的悉心抚养,又蒙外公卢仁的严格教育,从而成为&34;学霸&34;而学有所成。
15岁时,蔡襄便顺利通过乡试;18岁时得以游学京师,入国子监深造。
在京师开封学习一年后,蔡襄即参加会试,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入围殿试。次年高中以第十名登进士第。转年,也就是1032年,21岁的蔡襄得授漳州军事推官,由此步入仕途生涯。
二、政绩斐然的致仕之路
蔡襄第一份工作干了四年,朝廷便召令其回京师任馆阁校勘,负责皇室秘藏的图书管理与编撰工作。
后来在欧阳修等谏官的举荐下,转任&34;知谏院&34;,也当了一名谏官,以&34;敢说敢做不怕事&34;著称,誉为&34;北宋第一诤臣&34;。
庆历四年(1044年),33岁的蔡襄得到历练的机会,下派到地方&34;知福州&34;。
蔡襄在福州任上,最突出的政绩就是&34;去民间蛊害&34;。蔡襄在深入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百姓生病而不就医,反求拜于巫觋。得知为蛊毒所害后,当即手书《圣惠方后序》刊刻为碑文广而告之,劝生病的老百姓及时就医治疗。与此同时,采取强硬措施取缔巫觋。
史载其令&34;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34;
由此,在蔡襄双管齐下的震慑下,福州的蛊害一一被去除,得以还当地民众风清气正的科学治病环境。
此外,蔡襄还撰写《福州五戒文》,大力戒除当地的陈规陋俗。
两年后,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34;知泉州&34;,建造了有名的万安桥,即今天的洛阳桥;后&34;知建州&34;,最有名的政绩便是&34;倡植七百里驿道松&34;。即倡议官员,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以荫庇大道。
此举甚得民众称赞,后来还流传一首民谣予之褒扬:&34;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34;
在建州任上,蔡襄还致于农业发展,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专著《荔枝谱》,尤其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上颇有建树,成为一代茶学专家。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34;丁忧&34;在家,守孝三年。
皇佑三年,即公元1051年,年近不惑的蔡襄(在地方打拼七年)二次受召还朝参与政事,主修《起居注》。
次年,蔡襄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祐元年即1056年,蔡襄以&34;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34;的京官职务下挂地方,二次&34;知福州&34;、&34;知泉州&34;。
在福州任上,着力于&34;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闽人丁口税之半&34;。
在泉州任上,着力于整顿吏治,将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章拱之革职;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强化军事演习,防备海寇;注重水利建设,制作《龟湖塘规》,加强水源管理,调处用水纠纷。
在离任的路上,还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解决了附近百姓饮水和灌溉问题。为此,时任晋江县令的王克俊专门在摩崖刻下&34;蔡公泉&34;留记感念。
1061年,蔡襄第三次回到京师,授翰林学士,权理&34;三司使&34;,主管朝廷财政。次年,宋英宗继位后,正式任蔡襄为三司使,但蔡襄主张的财政改革措施与英宗的想法不一致,所编的《国论要目》也被束之高阁。
蔡襄见此,只好自请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34;知杭州&34;,授端明殿学士。次年,因母亲过世,辞职&34;丁忧&34;,护丧南归。
转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56岁的蔡襄在家中逝世。后追授为吏部侍郎,累赠少师,谥号&34;忠惠&34;。欧阳修为之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缅怀。
三、响誉天下的书法&34;蔡体&34;
蔡襄除了为官正直官声不错政绩婓然外,他的书法成就,其实响誉天下,更为突出。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蒂并称&34;宋四家&34;,他们四位书法家的书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