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武侠修真>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 第177章 京城古玩市场的前世今生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7章 京城古玩市场的前世今生(1 / 2)

【这章是科普小知识,不喜可跳过!】

在清末民初的京城,地安门外的烟袋斜街悄然兴起了最早的古玩鬼市。当时,国家风雨飘摇,民众生活困苦,即便是那些出身显贵的八旗子弟或富家公子,也整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

而一些在现代被视为严重违法的行径,在那时却愈发猖獗,盗墓贼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那个时候,烟袋斜街的黎明时分总是热闹非凡,众多古玩交易在此进行。许多珍贵的古董由富家子弟或盗墓贼手中流出,前者为保家族名誉,后者为躲避法律制裁,都选择在破晓前的黑暗中完成交易,因此得名“鬼市”。

随着时局的动荡加剧,京城的鬼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多集中在四九城外,如传闻中的老八大鬼市。

然而,解放前的京城并非仅有这种隐秘的交易市场,也有正规的古玩市场,如历史悠久的琉璃厂、福隆寺和老东安市场等,它们都是备受推崇的古玩交易圣地。

但在解放后,古玩被国家列为特殊商品并受到“禁限”,“公私合营”的政策使得众多私人古玩店逐渐退出市场。民间珍品被纳入“三统一”政策管理范畴,即由国家统一收购、定价和销售,从而形成了国有文物商店独大的局面。

当时京城中,真正算得上正规的古玩收藏品市场仅剩下十几家文物商店,如京城文物商店专营古董珍品,而华夏书店则专注于古籍字画旧书的销售。这些商店成为了那个时代文玩市场的缩影与代表。

毫无疑问,在国内古玩收藏品流通领域,国有文物商店曾占据主导地位,为防止文物流失、保护珍贵文物及获取外汇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然而,这种特殊的流通渠道长期处于“闭门自营”状态,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对外宾开放,国内收藏家则被拒之门外。这一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文玩市场的全面与健康发展。

当时,一些热衷于古玩收藏的国内爱好者,不得不冒着“违法”的风险,深入民间进行收购。正因如此,一度消失的“鬼市”再度兴起,成为他们追寻珍宝的秘密场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古玩交易陷入了一种合法与非法的模糊地带。多数交易活动在地下或半地下状态中悄然进行,如京城龙潭公园内悄然形成的鸟市。这里除了鸟类交易外,还悄然出售着老鸟笼、老笼抓、老鸟杠等古玩杂项。

其中,清代至民国的鸟食罐尤为典型,不乏精品之作。据传,当时一对乾隆青花鸟食罐的售价竟低至五十元!然而,这种交易行为也引起了公安局和文物局的多次查处。

与此同时,京城周边的农村地区也异常活跃起来。

例如,的农民们用自行车载着从四邻八乡收集来的老瓷器,成群结队地在半夜出发,前往地安门、虎坊桥等地的文物商店送货。当这些“车队”抵达时,商店尚未开门,门口便已排起了长龙。而在这群农民身旁,常常围绕着一群城里人,他们搭讪、闲聊,实际上都是华夏古玩界的“先行者”,伺机寻找心仪的宝贝。

当时,文物商店收货的出价极低。以“三百件”瓷瓶为例——这种高度约148至150米、撇口、溜肩、双螭耳的大瓷瓶,在当时的价格仅为几元至十几元不等。

【价格是不是很便宜?真的是很便宜,尽管“三百件”瓷瓶大都产自道光之后,甚至是清末民初,但如此硕大的瓶子,一对仅需十余元,实在超乎想象!】

当时文物商店的收购条件异常严苛,稍有瑕疵即遭拒收。而那些守候在门外的“先行者”则趁机议价,将农民无法售出的货物截留。京城首批古玩商多数都铭记着那个“追大筐”的时代,它堪称京城现代古玩市场的“史前纪元”。

京城的古玩市场自古以来便有一个特色,古玩交易与日用旧货买卖相互交融,解放前的“鬼市”正是这种风貌的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宣武公园北门兴起了一个旧货市场,每周四开市,恰逢京城宣武区轮休之日。整条街琳琅满目,既有自行车零件、日常杂物,也夹杂着古玩摊位。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古玩艺术品交易量的激增,京城涌现出几个备受瞩目的古玩市场。

起初,由于宣武公园古玩市场受到管理层的挤压,古玩商们被迫向北迁徙,聚集于长椿街国华商场西侧。这个市场最初与菜摊混杂,后来却逐渐发展壮大,后来竟挤走菜摊儿。

当时,摆摊的商贩为防范查抄,常在地上铺一块布,上面陈列几件珍品。一旦风吹草动,他们便迅速抓起布角,裹起宝物逃之夭夭。

与此同时,鼓楼附近也崛起了一个古玩市场,与售卖爆肚等小吃的摊位毗邻。不久之后,该市场实现了质的飞跃,搭建起专门的棚子,古玩摊蜕变为古玩店。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市场经营数年却始终未能获得文物部门的正式认可。

大约在这个时期,由于市场管理等多重因素,古玩商们突然发起了一场“十字军东征”,几乎是集体向东迁徙至朝阳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