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 祢衡之辩(1 / 2)

“州牧大人今日能听从民意,可见其非一意孤行之辈。袁州牧就是大海,大海可以容纳百川,故大海无量。袁州牧能容万民之意,人心所向,必然天下无敌。”

儒生们举手狂欢,庆祝这兖州大治的开始。

这是一次胜利,是第一次有朝廷直接采纳他们儒生的意见,然后施行的光明政治。

也意味着在今后,他们儒生在兖州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诉求。

这是数百年来,第一次出现如此清明的一次政治事件。

回顾历史,在以前,尤其是桓帝灵帝之时,天下贪官横行,遍地污吏,百姓民不聊生。

大汉朝堂内部无比黑暗,宦官外戚争权夺利,皇帝只知享乐,根本不管天下人的死活。

百姓们一直天真地以为,皇帝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大错特错。

羊群的主人,怎么会与羊的利益一致?

在大多数时候,皇帝是不会为百姓考虑,他们的利益往往有害于百姓。

而在这个时期,儒生以及豪强的利益,经常与百姓相互关联。

比如朝廷苛政猛于虎,豪强躲入山中避难,百姓迁入山林寻求豪强庇护。

其中代表便是幽州的田畴,百姓在田氏庇护下在山中生活,日子反而比跟着大汉朝廷过的更好。

可惜,后来曹操一统北方,田畴被迫入朝为官,百姓们只能从山上下来,重新过着饿的半死不活的生活。

当有豪强的时候,百姓可以利用豪强躲避朝廷,能有多余的选择。

可以用脚投票,选择在豪强麾下,还是在朝廷麾下生活。

对于朝廷而言,豪强隐匿百姓,是挖朝廷的根基。

可对于百姓而言,朝廷税收不重,便入野为民。朝廷税收严苛,便隐入山林,依托豪强庇护。

多条选择,便是多条活路,百姓可以在朝廷与豪强的争夺之中,夹缝求生。

若是朝廷灭了豪强富户那些有钱人,百姓日子不一定会好,反而可能因为民间没有与朝廷抵抗的力量,使得百姓生命完全被朝廷拿捏。

到时候,日子反而会更加难受。

尤其是大汉的儒生,更是经常与百姓走在一起,共同对抗朝廷。

这时候的儒家读书人,许多都是心系天下,心怀志向。

比如桓灵时期,面对朝政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各地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任人唯亲,社会现实黑暗无比。

这黑暗的现实,引起了广大饱读圣贤书的儒生,还有正直士大夫的强烈不满。

这些儒生和士大夫,以儒家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理念为依据,对时政进行批判,并试图通过联名上书等方式来表达诉求、呼吁改革,希望能够整顿朝纲、重振汉室。

最后,大片儒生组织起来一起抗争,聚集在雒阳城前,如西周一般,要求皇帝打击贪官污吏,减少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可惜,这一幕引发了汉桓帝、汉灵帝等皇帝的猜忌和愤怒。

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能受到蝼蚁的威胁。进而下令逮捕、禁锢大量读书人,这便是党锢之祸的导火索。

这一次党锢,迫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也使得士大夫阶层与朝廷离心离德,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东汉朝廷闭塞言路,禁止读书人议论朝政,捕杀党人,残害读书人,政治黑暗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袁武广开言路,同读书人讨论政治,让广大百姓参与到政治改革之中。

二者相互对比,瞬间高下立判。

不怪儒生高兴,实在是数百年来,袁武的做法堪称独一无二,有上古仁君之风。

然而,在一众百姓的欢呼声中,祢衡再次站出来,缓缓开口道:“州牧大人,你让商人贩卖盐铁,我虽然觉得不妥,但没有更好方法,姑且接受。

不过你还没回答我第二个问题,你在濮阳重用商人,长此以往,兖州如同空中楼阁,未来必不可久。”

“其一,当经商之人增多,便会引发诸多问题。众人皆知,民以食为天,粮食乃国家之根本。

然而,若大量之人投身于商业,弃农耕而逐利,必然导致农田荒芜,粮食减产。如此一来,粮食供应不足,百姓食不果腹,甚至会饿殍遍野。

自古以来,农事乃国之基石,一旦基石动摇,国家必将陷入危机。当商人纷纷追逐财富,而忽视了粮食的生产,这无疑是将国家置于危险之地。”

祢衡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其二,商人不事生产,他们只是货物的搬运者。

他们并不创造真正的价值,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货物的流转。相比之下,农民辛勤耕耘,生产出粮食;工匠精心制作,打造出各种器具。这些才是真正有利于天下的行为。

而商人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却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