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52章
第三天晚上,他们做了红糖馒头100个,茶叶蛋40个,其他没变,然后臭豆腐不够卖的。
之前吃过臭豆腐的书生们找过来,还带来一帮同窗好友,他们吃得相当过瘾。
40份臭豆腐被他们一伙人包圆了。
之后再出摊,他们又加大了量。做了60份。然后又不够卖的,直到准备80份,才算全部卖完,不会剩下。张家的摊位这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也成为汴京夜市的特色。许多人慕名前来,有人喜爱非常,有人嫌它太臭。而后他们每天的营业额基本上都维持在2000文左右,这里面不包含摊位费。如果扣除摊位费,差不多在1940文左右。张希瑶每天会告诉他们大概营业额,可是天数一多,他们就忘了总数。
张希瑶也就不再告诉他们。
只是这一日三餐,张希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她不喜欢吃面食,更喜欢吃米饭。但是一天三顿全吃米饭,也吃不起。她现在的作息是这样的。早上九点起床,吃一点早饭。十二点吃中饭,然后五点吃晚饭。睡觉时间是24点至早上九点。张家其他人不习惯吃三顿饭,张希瑶也不强求。她早上就吃一个馒头和咸菜就行。
她在晌午会用糙米煮饭。这糙米是从东市买的。别看这名字是糙米,其实这并不是最糙的米,最糙的米表皮的稻糠根本没磨干净。一斤是五文钱。
除了吃米饭,她一日三餐都得吃蔬菜,青菜、萝卜、菠菜都行。这些菜一年到头就属这个时候最便宜。除了蔬菜,她中午还得吃肉。
颂朝以羊肉为尊,价格也最贵,一斤要60文,可是猪肉只要三分之一。除了羊肉,鱼的价格也是相当昂贵宜的。尤其是活鱼,一斤能卖到五十文。当然鱼死了,价格就大打折扣。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张希瑶想吃好,但是她还不想花大价钱。所以每次吃猪肉最多,时不时会买些猪杂。现代猪杂比猪肉贵,但这古代相反,猪杂比猪肉便宜三文钱。偶尔她也会买一只鸡,每斤差不多是30文,比猪肉贵一些,但是比羊肉便宜多了。晚饭,就是喝疙瘩汤,馒头和蔬菜。
就这么忙忙碌碌半个月过去。
张大伯带着二郎,驾着驴车,上面装满东西。看到他们几人大变样,两人皆是一惊。张二伯就不说了,夏花,阿瑶和大郎都长高了一大截,而且脸上也有了肉。当然张二伯也长了些肉,只是他年纪大了,没法再长高。二郎看到他们胖了,羡慕得不行,“你们是不是天天吃好的?”
张希瑶见他眼睛乱瞄,估计也是馋了,就让夏花到灶房给他拿馒头。天气冷,馒头放得住,所以他们一次会蒸一锅,这样想吃就在锅里蒸一蒸就行。
张二伯和大郎把车上的货物往屋里搬。
这次张大伯送来三百斤磨好的粗面,三百斤糯米粉,三百斤红糖和一千个鸡蛋。
除此之外,还拿了些棉衣和被子,天气已经转冷了。在外面摆摊可不能冻着。
张希瑶摸摸被子,叹了口气,这里面的木棉都已经结成疙瘩了。
颂朝百姓取暖以木棉为主。棉花也只在南方种植,不过汴京是颂朝首都,全国各地的好东西都在此处云集。就连国外好物都能看到。
张希瑶上回在布庄就看到他们店里卖棉花,价格不便宜,一斤贵到150文。
张二伯把东西搬进屋,翻了翻,眉头皱紧,“怎么没看到紫苏叶啊?”
张大伯微怔,“现在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哪还有紫苏叶。”
张希瑶用紫苏叶专门包吃食,这古代没有塑料袋,牛皮纸或油纸,可又太贵了。她就道,“东市应该卖荷叶吧?”张二伯还真没注意到,不过买,总归要花钱。哪有白捡的好。
张希瑶把这半个月来,他们用掉的材料写出来。粗面之前带来300斤,他们早上煮疙瘩汤,用掉60斤。摆摊蒸馒头、红糖发糕和油条用掉400斤。家里带的面不够,他们自己去东市买了160斤。
糯米粉300斤,每天要蒸红糖糍粑,用掉150斤。带来的红糖是300斤,除了摆摊用掉的,他们还卖掉120斤,几乎没有剩下。因为红糖不够,张希瑶就用甜菜现熬出红糖。即便她把200斤甜菜全部熬完,也不够卖的。汴京人实在太喜欢吃甜食了。
“下次你过来,带500斤粗面,200斤糯米粉,400斤红糖。鸡蛋可以多带些。我们做茶叶蛋不够用。自己还去东市买呢。”
张大伯听完她的报账,好奇问,“你们买了这么多,还能剩下钱吗?”
张希瑶把账记得清清楚楚。出去的花销也全找她要。不过她不打算告诉张大伯,“等我回老家,我会跟阿爷报账的。”张大伯点点头,也就不再多问,“你们在东京有没有被人欺负?″
夏花端着刚刚出锅的馒头,让他们边吃边聊。张二伯就兴冲冲告诉他这半个月他们摆摊的事情,“没有!都挺顺利的。咱们摆摊交税,那些人也会管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