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陈瑾从一个懵懂的孩童逐渐成长为聪慧灵秀的少年。
他身形挺拔,眉目清秀,额间那一抹淡青色如点墨般隐现,平日里不甚显眼,唯有在阳光映照下,才偶现一丝淡青光芒,仿佛蕴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力量。
在槐乡村,陈瑾与村民素来亲近,尤其与大牛更是形影不离。
二人从小朝夕相伴,情同手足,仿若彼此不可分割的另一半。每当晨雾未散,田间的小径尚且泥泞时,二人便沿着村旁的小溪追逐嬉戏,村口的柳树成了他们攀爬的玩伴。
大牛体格魁梧,力气惊人,每次总是兴冲冲地拉着陈瑾到村头的一棵大树旁,兴奋地说:“这次看我能爬多高!”
陈瑾笑着摇头:“小心别摔下来。”话虽如此,他也不甘示弱,与大牛较量着看谁能攀得更高。
村中闲暇时,陈大壮常站在远处,一手握着锄头,时不时朝着树上的两人呵斥:“小心摔着!”可他眼中的笑意早已泄露了那满心的疼爱与骄傲。
一次,陈大壮带着陈瑾和大牛去集市闲逛,看到一位小贩在售卖一些稀奇古怪的杂物,花了几文钱买回了一个木箱。
回到家后,陈大壮神秘兮兮地打开箱子,露出几枚弹跳玩具,得意地说道:“看看这宝贝,能让你们跳得比山还高!”
大牛毫不犹豫地跳上去,却不慎一脚踏空,摔了个仰面朝天,惹得全家哈哈大笑。
陈大壮拍着肚子,笑得前仰后合:“大牛,你这憨小子!”这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成了陈瑾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陈瑾的聪慧与天赋早已落入了李伯的眼中。李伯表面上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实际上是一位隐居在村中的修行者。李伯早早便察觉到陈瑾的不同寻常,开始教他识字读书。
这一天,李伯走出了家门,径直朝村中的池塘边走去。
远远地,他便看见陈瑾和大牛正在池塘边嬉戏,心中不忍,面上却不动声色。他唤道:“瑾儿,大牛,过来!”
二人闻声抬头,笑着跑了过来,异口同声道:“李爷爷,怎么啦?”
李伯微笑着,没有立刻作答。他望向远处高低错落的山峰,沉思片刻,缓缓道:“你们想走出这大山吗?”
二人笑着嚷道:“当然想啊,我们都想出去看看!”
李伯轻声叹道:“可这些大山,好似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山里的人,让他们难以走出去啊!”
二人不解,稚气地说道:“从村口那条路不就能出去吗?”
李伯笑了,慈祥的面容下透着几分无奈:“路是有,可很多人终究被这大山困住,无法真正离开。”随即,他话锋一转:“但少年人的梦,岂会被大山所困?”
他郑重地看着二人:“瑾儿,大牛,想去城里读书吗?”
二人眼中满是期待,异口同声道:“想!”
二人的声音响亮,卷入风中,似那锋利的剑刃,截断了呼啸的凤。
翌日,李伯来到陈大壮家,向陈大壮夫妇说明了自己的打算。他劝道:“瑾儿天赋极高,不能被困在这大山里。去白山城求学是他成才的机会,不能耽误。”
杜小兰满脸担忧:“可是,瑾儿才7岁,他能适应吗?”
陈大壮也有几分犹豫,但他坚定地说:“孩子不出去闯,怎能成才?这机会咱们得抓住,不能拦他。”
杜小兰眼中含泪:“他还那么小,我舍不得啊……”
陈大壮叹了口气,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也是他爹,怎能不心疼?可难道真让瑾儿一辈子像我一样,打猎为生,困在这村子里?”
李伯温声劝慰:“你们不用担心,我在白山城书院有位老友,他会多照顾陈瑾的。”
最后,陈大壮夫妇虽满心不舍,终还是答应了李伯的提议。
然而,当李伯提议让大牛与陈瑾同行时,大牛的父母却犹豫了。大牛憨厚,资质平平,去了城里恐怕难以适应。经过一番权衡,他们最终放弃了让大牛与陈瑾同行的打算。
白山城是槐乡村附近最大的城池,文风鼎盛,书院林立,是无数寒门学子心向往之的地方。
陈瑾没少从李伯口中听到白山城的种种,对于城里的生活,他满怀期待。然而,得知大牛不能同行,他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临行前夜,二人坐在村口,看着夕阳染红天际。大牛用力拍了拍陈瑾的肩膀,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舍:“你去了城里,可别忘了我!”
陈瑾望着他,郑重地点头:“放心,大牛,我会给你写信的。等我学成归来,讲给你听外面的精彩故事!”两人紧紧握手,友情如同溪水,虽即将分流,却依旧深厚。
翌日,天刚蒙蒙亮,陈瑾与父母告别。陈大壮强忍住内心的不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瑾儿,去城里好好读书,别给咱陈家丢脸。”
杜小兰则一边抹泪,一边将自己亲手缝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