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印度是被一道山口打败,才无法建立统一,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但从山口第一次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也的确给印度带来了持续性的深远影响。
“既然说到了天竺,我们再顺便讲讲在地理环境的决定下,华夏周边国家的形成趋向性。”
林煜说道:“为了节省时间,咱们也不说太麻烦与偏僻的,就拿你们最为熟悉的蒙古、朝鲜和日本这三个来举例。”
朱瞻基连忙上了心思,蒙古、朝鲜以及日本,这三国与大明都不止是熟悉,而是与国运息息相关了。
朝鲜虽然在明初时期有些跳脚,但到了如今早就被永乐大帝把仅有的两三颗爪牙,给拔了个干净,已经不可能再雄起。
用朝鲜的话来说,他们与大明现在就是“以小事大”的宗属关系。
说人话便是:“能做大明的狗,真是朝鲜莫大的荣幸啊!”
而后者的日本,倒是总有那么点不听话,但听不听话,对如今的大明而言,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大明只想要日本的那两座大矿,好为后期的白银宝钞货币霸权铺路。
还有蒙古,这不用多说,从大明推翻元朝立国,到永乐帝五征漠北。
与蒙古的战争对峙,你来我往,差不多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螨清才总算通过联盟八旗的形式,把蒙古给“消化”掉了。
“先说最近的蒙古吧!蒙古在地缘上,天然的就被分为了漠北与漠南两块。”
林煜说着,伸手对地图上的蒙古中间一划。
于谦点点头,表示看懂了。
朱瞻基不用看,作为大明的太子,他对军事自然有所涉猎。而且作为永乐帝最为疼爱的“好圣孙”,他也有学到过不少征战漠北的军事经验,还算比较熟悉漠北、漠南的地理环境差异。
朱瞻基说:“漠北、漠南的确差异很大,漠北几乎全是大漠戈壁,缺水少雨,而漠南除了草原荒漠,还有着适合农耕放牧的宜居地带。”
说得再形象一些,漠南就是以阴山为南界,阿尔泰戈壁为北界,所局限的狭窄区域。
嗯,后世这里叫内蒙古。
而漠北也不是外蒙古,而是包括了外蒙古在内,广阔的高原戈壁板块。
它与华夏一样,也是处于半封闭的地缘环境,但蒙古高原相比华夏大地,有着致命缺陷。
那便是蒙古高原远离海洋,深居内陆,这意味着蒙古高原将很难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因此蒙古高原必定常年干旱少雨。
再加上失去了海洋作为气温环境调节,又处于中纬度的内陆区,蒙古高原的气候变化差异相当离谱反常。
这里的冬季寒冷且漫长,而夏季又炎热而短暂,稍微好些的春秋两季变化极快。
最夸张的时候,蒙古高原的气候年温差可以达到极端的90c。
如此高原、中纬度气候,再加上远离海洋,就导致即便有水系,也会大部分流出这里,造成荒漠戈壁化严重,几乎不适合人类生存。
“漠北高原与漠南草原的极端地缘差异,造就了居住在此的游牧民族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必然会周期性的南下劫掠,而后就会激起汉人王朝的反抗。”
从早先的匈奴,头曼单于南下牧马劫掠,一头就撞上了大秦军队,而后就是一句话:“头曼不胜秦,北徙。”
《过秦论》倒是说得更霸气直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哪怕是后来的冒顿单于,倒是一度雄起过,但很快就被汉武帝捶得满头包,死伤巨大,直接一路退到了漠北,不再南下。
而大汉也顺势控扼阴山、河套,打通河西走廊,直接将漠南压缩到匈奴难以立足,进一步压榨匈奴的战争潜力。
“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争斗,无非就是围绕漠南草原而展开。因为只有控制了漠南草原,漠北高原的游牧民族,才能够养活足够多的人口,比如汉武帝前的匈奴冒顿单于。而大明若是想从地缘板块上针对蒙古,最好的办法还是学习汉武帝,与匈奴争夺漠南草原。”
“说的再具体些,就是牢牢控扼河套、阴山与河西走廊。”
现如今,大明倒是还控制着河套、阴山、河西走廊,但过个几十年就不好说了。
因为大明自永乐仁宣之后,对草原的整体战略就趋向于保守。
这不好说是谁的锅,只能说是历史给大明王朝上了一课。
讲过了蒙古的地缘缺陷,并进而引出为什么蒙古在内的游牧民族,总是喜欢南下劫掠战争。
林煜又继续点着地图上“微小”的朝鲜半岛:“朝鲜比较简单,这里从地缘上就是个半岛结构,它的北边是山脉,南边半岛都是平原丘陵地形,又三面环海。”
“可以说,朝鲜就是缩小了许多倍的华夏,单单从封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