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周大伯的声音,刘氏才想起父子俩还在外头等着。
别说她忘记了,就是清霞也光顾着捏元宵的小手玩,压根忘了爹和大哥还等着。
“弟妹啊,我把孩子抱出去给他大伯和大哥看看,两个大男人在家念叨好多天了。你放心,有我看着,孩子不会有事的。”刘氏也知道不能再耽搁,再等会吃席的人该来了。
孩子交给刘氏,万氏放心得很,她给孩子戴上帽子,便叫刘氏抱出去了。
周大伯父子头一回见到元宵,父子俩眼都不眨地盯着看。
周大伯想着,家里人丁兴旺,才是兴家之相,照二弟家的做派,这孩子日后多半也要送去念书。
念书好啊,等他有了孙子,也把孙子送去读书。
周清波想的是,他下个月就要成亲,这个弟弟才这么点大,若是他明年有了孩子,叔侄俩正好一块玩。
不得不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四口,三个人想的都一样。
周家在王家庄没有亲戚,万氏这边也没有,万氏先就说了,她是个没甚亲缘的,娘家那边,她只当是死绝了,并不想和兄嫂再有来往。
因此元宵满月这天,来的大多是村里人,谭家和凌老板娘也来了,满香楼的刘掌柜人没来,派人送了一份礼。
周家舍得花钱,元宵的满月酒办得比别人娶媳妇还漂亮。
桌上的肉菜那是实打实的,有鸡有肉有鱼,份量足足的,就是素菜也吃得人满嘴流油。
乡下人吃席,送不起太贵重的礼物,大多送些家里的瓜果蔬菜,鸡蛋什么的。
送的稍贵重一点的只有王长喜家和村长家,王长喜家送了一匹细棉布,说是给孩子做衣裳,对王家的家境来说,很是难得了。
村长家送了一斤红糖,一斤白糖,二十个鸡蛋,也是能拿得出手的礼。
村里人好多人家,过年都吃不上这么好的饭菜。
一个个吃得满脸红光,肚里得了实惠,送的礼又拿不出手,大伙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等李氏抱着主角元宵出来后,那好话跟不要钱似的往外送,直说得李氏脸都笑僵了。
也不是众人昧着良心说话,先头李氏吹自家小孙子长得好,大伙根本没当回事,谁家长辈不爱自家小辈。
周老二前头两孩子小的时候,大伙也不是没见过。
特别是清文那孩子,又干又瘦,瞧着也不怎么机灵,谁知道现在变化这么大。
小舅子的满月酒,陆承泽怎么可能缺席。
万氏生了元宵以后,托人带了信去县里,陆承泽一直算着时间的,特意跟人换了假,就等着孩子满月这天赶回来。
至于孟奎,他是回来接他娘孟氏去县里。
孟奎这两年也存了些钱,三人一块打猎那段时间,这小子攒了五六十两,本来想把家里的房子修修,再成个家。
等到了县里当捕快,他便改了主意,想在县里买个小院子,把娘接到县里去。
县里回家一趟不容易,一个月最多能回去一次,碰上事多的时候,好几个月都走不了。
他娘一个人在家,他放心不下。
过年前孟奎便托中人替他看房子,他的要求简单。
房子不用太大,最好有口井,用水方便,周围的人家要和善一点,这样他不在家的时候,他娘能和邻居说说话。
这种房子太好找了,中人很快选好了几个院子,孟奎挑了其中一个离衙门近点的,花了八十五两银子买下来。
买完院子,孟奎全身上下就剩下十两银子。
听说陆承泽小舅子满月,还特意花一两银子买了个小银镯子,跟着过来看看孩子。
陆承泽问孟奎时,他振振有词,说是把陆承泽当自家兄弟,陆承业泽的小舅子也就是他孟奎的小舅子。
陆承泽懒得跟他胡扯,送就送吧,以后比着还礼就是了。
至于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只有孟奎自己心里清楚。
陆承泽和孟奎两人到的时候,家里正要吃晚饭。
金婆婆见到两人,立马叫上杨九娘去厨房,和了面醒着,又加了两个肉菜。
晚饭是数着人数做的,多了两个大小伙子,怕是不够,醒点面,做面条配着菜吃,也能吃舒坦。
孟奎瞧着女眷那桌上,清霞旁边坐着个中年妇女,两人模样相似,应当就是嫂子大伯母,那就是清霞姑娘的娘了。
他上回没吃着饭菜,这会算是碰着了,边吃边感叹:“果然和陆哥说的一样,比外头那些酒楼好吃多了,我平常吃的那些跟这比起来,就跟猪食一样。”
陆承泽听得满头黑线,这个臭小子,平常他们都在县衙吃,做饭的婆子厨艺平平,吃多了确实有点腻口。
不过也不能说是猪食啊,猪才吃猪食呢。
陆承泽往孟奎眼里夹了一大块猪肘,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