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学堂腊月十几便停课了,黄秀才一直待在王家庄没走,是舍不得放弃跟苗不离探讨学识的机会。
苗不离虽只是个农官,也是正经八百的举人,学问上那是没得说。
黄秀才有心继续参加科举,当然不愿放过向举人学习这样的好机会,因此他一有空就去找苗不离探讨。
苗不离自己也是寒门出身,因此对寒门出身又勤学好问的黄秀才颇为欣赏,对他的疑问总是细心解答,算得上是倾囊相授。
放假这段时间,两人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一块。
一场过年福利,扰乱村里人的心,每个作坊工人家里都在上演着相同的一幕,那就是对作坊工人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
教育的内容就一个,要好好做工,不要闹幺蛾子,又是发福利,又是发钱,这么好的活计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要是不好好做工,弄丢了差事,就别再进家门了。
村里人的过年福利,其实不算什么,若是让这些人知道,刘广林的分红,怕不是要把下巴惊掉。
之前说好,年底给刘广林分半成红利,清荷说到做到,前日已经派韩忠给刘广林送去了五百两银子。
就是周清波和韩忠也一人分了一百两银子,两人一开始还推辞,直到清荷说作坊的员工人人都有才收下。
周清波拿着银子,又是抠脑袋,又是挠耳朵,堂妹安排他去出去学本事,还给他发银子。
这……他怎么好意思收下这钱。
堂妹这条路行不通,周清波又拿着银子去找自家二叔和二婶,结果二叔二婶也不愿收回银子,让他收着银子赶紧回家去。
周清波无奈,只得收起银票,回家陪家人了,他这半年几乎没在家待,如今有时间,就只想多陪陪家里人。
黄秀才走后,苗不离的屁股后面从黄秀才换成了清文。
他也学着自己夫子一般,整天拿着书跟在苗不离身后,嚷着要跟苗大叔学习,要考秀才。
苗不离挺喜欢清文这个孩子,勤学好问不骄躁,清文愿意跟着他,他还挺开心的,整日把清文带在身后,有时讲讲课业,有时讲讲农事。
清荷起初还以为弟弟只是小孩心性,一时兴起,后来见他学得挺有劲儿的,晚上还抽出时间和他一起整理当天所学的知识。
苗不离从寒门到京官,就算只是个微末小官,这其中的智慧和处世之道也不容小觑,清文跟着多学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自从陆承泽信中说他要回来过年,从收到信的那天开始,周家人就盼着等着,万氏天天打发周明远去村口看。
一直到了腊月二十九这天,还没见到人影,家里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确实急得不行。
干等着心急,万氏干脆又跑去陆家收拾了一遍屋子,扫扫地,擦擦桌子什么的。
其实也没啥可收拾的,两天前才来打扫过,都还干净得很。
此时,云溪镇至王家庄新修的石子路上,有三人正骑马缓缓而行。
右边的年长一点的那人,惊奇道:“这一路上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样平坦的路,校尉,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你家乡了吧?”
“嗯,快到了,别在路上耽搁了,等到了我家再慢慢歇息。”
被称作校尉的年轻男子,将目光投向日思夜想的地方,眼中的迫切,一眼得见。
三人行至王家庄村口,看着眼前的石板路,为首之人踌躇不前。
周围的环境既熟悉又陌生,他不过离开半年多时间,王家庄究竟发生了什么?
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左右两侧的人见到这样与众不同的村子,发出阵阵惊呼:“嘶~校尉,你家就在这个村吗?你们村也太有钱了,村中的路都铺着青石板,瞧着还是新修的。”
“是啊是啊,咱们是顺着石子路过来的,我看哪,刚才那条路多半也是校尉村里修的。”
“石板路多好啊,要是我们村里也有这样的路,我娘出门就不怕摔跤了,也不知道我娘如今咋样了?。”
“嘿嘿,咱们赶了这么久的路,就没见过第二个这样的村子,多少人家里都舍不得铺石板,更不要说给村里铺了。”
………
因进了村子,不便骑马而行,三人下了马,牵着马边走边四处打量着。
马匹珍贵,村里人很少见到,更何况为首那人还穿着盔甲,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人,有瞧见的村民觉得不对劲,悄悄跑去告诉了村长。
王有富这会正在大树底下跟村里人聊天,这还是清荷教他的,说是要聆听群众的声音,看看村里人有什么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升村民幸福感。
若是以前,他也没那闲工夫,吃都吃不饱,还啥幸福感,能吃饱就幸福了。
现在不一样了,王家庄除了一两家懒货外,其他家多多少少都存了点钱。
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