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热茶尚未过半,就如刘协和张郃的畅谈,也刚至妙时。
“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有了,剩下的就是荣誉信念灌输和思想作风建设……这跟今日的议题没多大关系,你们不用管……朕的意思,是军制保证了兵士们知道他们的奋战,换来的是朝廷的认可和赏赐,这便基本杜绝了将领私自授赏、收买人心的弊端。”
“不过,战场上最容易出忠诚,尤其是一位百战百胜、个人魅力十足的将领,俘获兵士之心不见得他刻意为之,也自然而然事成定局。就如那位马超,他再流浪一年,朕也不清楚那支叟兵是否知道他们还是大汉的兵伍。故此,朕必须在军制这一静之外,让军队的统御权流动起来,让兵士们淡化任何一位将领的印记。”
军制改革在汉室朝廷,基本上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刘协自执政以来,每次都绕不过这个话题,使得军制改革也都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
“由此,陛下这次刻意让臣这样一位困顿降将领兵,就是想看看,在汉室的军制约束下,这支大军是否还能攻坚执锐,百战百胜?”刘协坦白到这里,张郃不可能再听不出其中的用意。只不过,虽然他情感上觉得很郁闷,但理智思索一下,却也发现不了什么漏洞:一支有战力、并且绝对服从命令的军队,再配上一员名将,难道还不够吗?
“不错,大汉以后的北军,嗯……就是朕以后打算重组的常备野战部队,都打算按照这个模式来。其实汉朝一直奉行的就是这个策略,只不过在军制方面太僵硬,以为靠着汉室
正统这张脸,就能让兵士戮力效死。这一点,朕觉得太不应该,所以做了相应的改动。”
刘协说的云淡风轻,但就如张郃所言,这兵者国之重器,不可轻动。刘协在这乱世中又要百战百胜,还要拨乱反正,这其中的艰辛和难为,实非常人所能想象。也由此,张郃和杨修才明白,为何有些时候,刘协冒着满朝公卿大臣的反对,也要御驾亲征了。目的,就是在征战中,在所有汉军身上打上他的印记。
“可是……陛下,北军您打算如此。难道说,南军这一部,便另有安排?”杨修毕竟是刘协心腹这个圈儿里的人,知道刘协还有一些未尽之言。
“也算不上另有安排,就是打算保留下几个很有特色的军团,作为汉室的军魂和标识。”刘协此时对两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汉末以来,兵锋争雄的淬炼下,有几支部队是极为鲜明且震动天下的。朕虽想一静一动之下便甩手不管,但军国大事,又岂能这般僵化呆板,朕遂打算这一静一动之下,还需动静结合,方能万无一失。”
在刘协的设计中,大规模的野战部队,可以采用他刚才所言的编制锤炼、战时选将征伐的方式。但如徐晃的虎贲军、高顺的陷阵营,以及赵云的白马义从等这些部队,仍旧是要由专门将领统帅、不会轻动的。
首先,高顺、赵云也包括徐晃,这三人的部队,已经在历年的征战中打出了名号。麾下的战士对他们的编制有了很深的感情,贸然取消这些部队的编制。虽然让刘协的军权握得更牢,但相应的代价,就是汉室失去
了极为鲜明的震吓军力。
其次,这三人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智商也都够数儿。主动叛变的可能性为零,就算是有心人的离间挑拨,他们也都能有个人的明确判断。刘协只要做好那将将之人,便可高枕无忧。
最后一条,就是保留这些编制,对那些野战部队也有个激励作用。毕竟,这些核心精锐部队以后就是大汉兵威的代言人。不想当虎贲、陷阵锐士或者白马义从的士兵,就不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好士兵。从所有野战部队当中选拔屯长级别的下级军官这一条,能保证了大汉的兵士永远处在一个奋发向上的状态。
按照刘协的设想,这些精兵部队人数一定要控制在五千以内,并且要由中郎将级别的高级将领直接统帅。从而,让大汉的兵士形成辅兵、正规军、精锐部队这样的三级标准。由此,精锐部队同野战部队便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精锐部队之间,也会彼此制约、竞争敢拼。
当然,大汉以后的精锐部队不是就这三支一成不变的。像刘协的近卫队五官军、还有目前没有找到合适将领统御的羽林军,以及早就更名为虎贲、但刘协又特意独立出来的期门军,都可以纳入这一序列。这样的安排,就相当于给那些将领们一个终身的名誉爵位,让他们又如何能不巴巴地上赶着报效汉室?
最重要的是,以后汉室一出兵,那叫一个狂拽酷炫。诸侯们好不容易拉来十万大军,到时候才发现他们的老兵才跟汉室的辅兵一个水平,他们的精兵,连汉室的正规军都不如。最后他们祭出王牌军队,
刘协一挥手,刷刷刷就可以甩出好几张王牌,把诸侯们吃得死死的,那种欺负人的感觉,怎能一个‘爽’字简单概括?
一想到这里,刘协就面现憧憬,让一旁的张郃和杨修看得唯有苦笑:咱这位天子,还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啊。能将军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保持在极高的平衡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