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5章 江安晚报(2 / 2)

四岁的大孙子要送去厂办幼儿园。

三岁的大孙女要送去育托班。

这两个地方还不在一个方向,李母急匆匆把孩子抱上自行车后座,一边担心孩子摔着,一边还得赶时间。

送完回来也不安生,家里还有几个小的,得看着他们不能让他们出家属区的院门。

怀里还得抱着才刚七个月大的小孙女喂米糊。

等到终于有闲心的时候,她也没力气出门了,随后拿了桌边的晚报一边扒拉着饭一边翻看。

这一翻看,还真让她翻到了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

文章一开始就是主人公从酣睡中醒来,被一块妈妈拿来的热乎乎的毛巾擦脸。

李母乍一看还忍不住皱眉。

多大了,怎么还让妈妈伺候着洗脸。

结果下一段就通过妈妈的口吻解释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刚刚一岁多的小孩儿。

李母都不由得“啊”了一声。

竟然是以一岁半孩子的第一视角来写文章的嘛?

原本只是随便看看,这下李母还真看进去了。

这是一篇以一岁半小主人公的第一视角展现一个生产队里普通家庭的一天的故事。

从早上小孩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被妈妈收拾好放进小推车里,再到被奶奶推着小推车出门,送哥哥姐姐去育红班。

再到婶婶推着婴儿车和妈妈一起去上工。

婴儿车和小推车就放在长辈一眼就能看见的树荫下。

下了工,妈妈再推着小推车去育红班接哥哥姐姐回家。

看似是很平常的孩子的一天,但一路上主人公的妈妈婶婶和村里人的对话,是在歌颂解放以后,农者有其田的国家政策。

写孩子在树荫下看到的生产队开垦土地的景象,是在歌颂农民群众辛勤劳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写公社育红班和扫盲班,是在写公社干部的一心为公,推进基础教育。

文章最后,作者还借小孩儿奶奶的口夸了一句泾阳县第一家具厂做的这种小推车和婴儿车对于解放家庭妇女的双手双脚的重要性。

虽然通篇是在歌功颂德,但难得的是,文章用词妙趣横生,对话和场景熟悉得能叫人看了会心一笑。

反正李母不懂那么多大道理,只知道,这文章看了,能叫她心里松快。

看完,她除了生产队里那些田园牧歌般美好的生活,脑子里就记住了几个字——泾阳县第一家具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