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一,现在的日子真好,红糖白糖,糖块儿随便吃,过去时候,一年一年吃不到红糖,一年一年吃不到白糖,到了过年,供销社供应,每个人家都得拿一个红糖票,一户只行买一斤,全屯子人都能买到,那个时候钱实 ,一斤红糖两角钱,两角钱,有很多人家都没有的,穷困潦倒,吃不上饭的有的是 ,到了过年啥也没有,但是公社都照顾的,指定让过年,指定都能吃着饺子,都能吃着好吃的,过个好年,没钱的人家,公家也免费照顾,公家给拿钱,公社政府给拿钱,没面的人家,没油没菜的人家,给拿点儿面拿点儿菜,拿点儿油,都能让吃上饺子,包上饺子 。
过去的时候,都没油没粮,有点儿细粮,有点儿白面,平常舍不得吃一口,怎么馋也不能吃,都得留过年,留过年包点饺子,平常就是粗茶淡饭,要是把面吃了,过年就没有饺子吃,就包不上饺子,一顿饺子吃不上,所以平常再苦再难都要把一点点细粮,一点点白面留住了它,留到过年 。
有的人家,家口多,孩子多,孩子都大了,在生产队上班儿的两三个,家很穷的,生产队也穷,天天吃粗茶淡饭,也受不了 ,吃玉米大饼,苞米面大饼,也受不了,这帮孩子连喊带叫,跟父母抗议,要吃白面,要吃细粮,要吃面片儿,一大年了,都没吃着面片儿,就想吃面片儿,家里就有少半袋儿面 ,父母精贵八印儿就要留过年,平常一口也舍不得吃,一吃就没了,过年就没面了,孩子们馋的不得了,挺不了受不了,就要吃白面,连喊带叫,连摔带掼,就要吃面,作着父母,就要吃面,作一下午,父母生气,终于松口,让做面了 。
几个孩子,赶紧上仓房,把仅有的少半袋面,拿了屋来,几个孩子馋的不得了,赶紧和面,赶紧刷锅,赶紧做面片儿,添了一大锅汤,做了两大盆,一顿都吃了,连汤都喝利索了 ,父母生气,父母节省,但是父母也馋,馋的不象样,父母也吃好几碗,少半袋面都做了,因为人口多,孩子都大了,八九口人,吃的多。孩子有两个在生产队上班儿,都是儿子,两个姑娘结婚了,嫁给屯子里的人家,也很穷的,天天都上妈妈这里 ,一天来好几趟,还有四个孩子上学的 ,两个上小学,两个上初中。那个时候,屯子里还是有初中和高中的,从一年级一直到高二,过了七八年,屯子里没有中学了,只有小学,中学都得上乡里上,上公社上,十八里地,天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跑,一天跑两趟,上学和放学 ,一天得走三十六里地,一天一个来回,一天一个来回,乡里公社管辖的各个农村,到中学以后,都上乡里去上学,上公社去上学,一天一个来回,一天一个来回,一直到初中毕业考学,高中毕业考学 ,考上大学的就继续上,上城里学院学校去上学,都有个好前程,毕业就给分配工作,天天上班儿,月月挣钱,有个稳定的收入,经济能好点儿,生活能好点儿,前景特别好,这也是用他们辛勤,刻苦的学习换来的,也是不容易的 。
考不上学的,毕业了,有的当了村长,有的当了队长,还有啥也没当的,在屯子里成家了,种地了,有的在屯子里结婚了,在村子里当了民办教师,当然也是跟大队书记,队长,沟通好以后才当的 ,不是正式的,是民办的 ,但也干了很多年,天天跟孩子们打交道,一走道儿,前前后后围的都是孩子,很开心,很高兴,很幸福 ,喜欢当老师,让全屯的孩子都有文化,好好学习,考大学,考中专,考师范,也能往国家输送人才,往社会输送人才,让他们好好出息,好好成长,都能有个好前程,就是考不上学,学点儿什么也是可以的,好好的成个家,种地也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