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的失败让叶长歌意识到,单靠船队和商会的力量不足以完全保障商路安全。为巩固海陆商道并提升商人对联盟的信任,他决定扩充乡勇队伍,将其升级为具有武装力量的“护商军”,并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商人加入贸易联盟。
岭南的清晨,浓雾未散,叶长歌站在训练场上,观察着乡勇们的日常操练。这些乡勇原本是叶家庄的护卫,经历过数次护送货物的任务,但缺乏统一指挥和专业训练。
叶长歌身旁站着他的得力助手苏锦瑟和几名训练教官。苏锦瑟轻声道:“长歌,这些乡勇虽然忠心,但武艺稀松,如果真碰上吴家那种有备而来的袭击,恐怕还是难以支撑。”
叶长歌点点头:“正因如此,我才下决心把乡勇改革为护商军。商道稳定是我们的根基,护商军不仅要保护商路,更要成为吸引商人合作的王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叶长歌决定从三方面入手:招募精锐、强化训练、配备先进装备。
叶长歌对外发布消息,邀请有志之士加入护商军。消息一出,附近不少青壮年和退役武夫慕名而来,叶长歌亲自设立筛选标准,既考察对方的武艺,也测试其忠诚和合作能力。
一次筛选中,一名身材魁梧的大汉走到场中央,抱拳道:“叶公,小人名叫马青云,曾是水军一名偏将,后来退役归乡,听闻您招募护商军,特来效力。”
叶长歌上下打量他,笑道:“既是水军出身,想必擅长操舟与海战。”
马青云自信地点头:“小人不仅会操舟,还懂得修船、布防,若叶公愿意收留,小人定当竭力效忠。”
叶长歌当即拍板:“好!从今日起,你便是护商军的一员,负责海上部队的训练。”
类似的场景频繁上演,叶长歌不仅招募了数十名有经验的退役军人,还吸纳了一些对岭南地形熟悉的猎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不同背景的新人逐渐融入团队,乡勇队伍的实力初见雏形。
护商军的训练在叶长歌的监督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提升战斗力,他特意聘请了几名精通战术的教官,包括曾任朝廷武官的程慕生和懂得民间游击战法的何松涛。
训练场上,程慕生正指挥一队士兵进行队列训练。他手持一根竹杖,边走边喝道:“队伍整齐是基础!若连站队都站不好,如何守护商路?”
另一边,何松涛带着人演练伏击战法。他将地形复杂的山路用作实地演练场,教导士兵如何利用障碍掩护自己,同时有效伏击敌人。
叶长歌亲自定下护商军的组织结构,将其分为三个部门:
1.陆路护卫队:负责山路和乡间商道的安全,由何松涛统领。
2.水上护卫队:主要保护沿海和内河商路,由马青云负责。
3.后勤支援队:确保粮草、武器和通信畅通,由苏锦瑟兼管。
在几位能人的配合下,护商军逐渐成型,其训练水平和装备配置已远超岭南地区的普通乡勇。
叶长歌深知,单凭人数和武艺无法形成压倒性优势,装备的精良至关重要。他特意从商会资金中拨出一笔款项,用于采购武器和制作护甲。
他还与岭南的一位铁匠大师合作,打造了一批锋利的长刀和轻便的弓箭,并为每名士兵配备防护性较强的皮甲。水上护卫队则额外配备了鱼叉和防水火药,以增强其海战能力。
护商军试点运行后,迅速展现了其价值。一队吴家派来的劫匪试图伏击叶长歌的货船,结果被护商军提前布下的埋伏彻底击溃。这一战不仅保住了货物,还让护商军的名声迅速传遍岭南。
护商军的成功试点成为叶长歌招揽商人的有力筹码。他召集岭南各地商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说明会,展示护商军的战斗力和护航模式。
在说明会上,一名来自潮州的商人感慨道:“叶公的护商军果然名不虚传,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商人再也不用担心路上的安危了。”
叶长歌微微一笑:“护商军的初衷,便是为了让商人们放心投资和贸易。只要各位愿意加入贸易联盟,我们将为大家提供最安全的运输环境。”
不少商人当场表示愿意加入,甚至主动提出投资护商军以进一步壮大其力量。叶长歌趁热打铁,与这些商人签订合**议,约定每年按收益的一定比例缴纳“护航费”,作为护商军的维护资金。
随着商人的支持和资金的涌入,护商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叶长歌决定将护商军的覆盖范围从岭南核心地区扩展至更偏远的沿海和内陆区域。他还计划建立多个补给站,以确保护商军在远程护航时也能随时获得补给。
苏锦瑟为此献计道:“长歌,补给站不仅可以为护商军服务,还能发展成小型的贸易集市,吸引周边的村民参与贸易。如此一来,不仅能提升经济效益,也能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叶长歌点头赞同:“好,这个计划就交由你负责。我希望护商军不仅是我们的力量,也是岭南商道复兴的重要支柱。”
护商军的初步成功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