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从窗里探出身子时,阿杨连忙去伸手扶她,黛玉把手搭在阿杨手上,借力跳了下来,虽然窗台不高,但黛玉好像是完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冒险一样,眼睛闪闪发光。
阿杨总觉得黛玉身上似乎藏着被自己带坏了的某种跃跃欲试兴致勃勃的气息,但对上黛玉那双熠熠生光的眼睛时,忍不住一笑,又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
黛玉平日里做的出格的事情也不过是和小姐妹在西湖上泛舟饮酒作诗,有时几个人喝多了直到黄昏才下船,一路逛,一路笑闹,归家时已金乌西沉。但翻窗这事却是头一遭,虽然出格,但其实还……挺有趣的。
黛玉的帽子斗篷都已经戴整齐了,但阿杨还是忍不住伸手替黛玉理了理,怕黛玉等会受了风。
“城里怕失火,不让放孔明灯,但西山那边可以放,那儿之前修了亭台长廊,夜里虽说不上多热闹,但也不会冷清。”虽然阿杨说想放孔明灯只是个借口,但是凭着他对京城的熟悉,张口就仿佛真的做了功课一样。
这事黛玉也是知道的,之前孙荪意也曾邀她一同去游西山,只是她正好在贾府小住,不方便随意外出,只好拒了。
阿杨一手托着黛玉的腿,一手扶着黛玉的肩,纵身一跃,已经远了贾府的高墙。
黛玉至今都觉得轻功很神奇,竟能使人如鸿雁翩飞。夜风寒凉,黛玉把脸埋在阿杨肩上,看着阿杨身后远去的荣宁两府越来越小,忽然发现那里其实也不过如此。
贾府那些种种让她似曾相识的情景,无论是梦境也好还是幻觉也罢,其实早已经困不住她了。
“林姑娘?”阿杨发现黛玉搭着他肩膀的手抓了抓,以为是自轻功跑太快了,问道:“可要我忙些?”
黛玉把下巴搭在阿杨肩上,看着下面远去的街市发呆,道:“可不可以……再高一点?”
等她回过神,才发现自己说了什么。
阿杨仿佛凌空借力,又是跃高了一截,下面的街市变成流动的光河,来往的行人被隐入河中,只要一低头,就能将偌大的汴京尽收眼底。
天地浩大。
这就是烨熙眼里的世界……
黛玉怔怔凝望着身下的世界,似乎有些理解了阿杨的阔达和自由。
人的烦愁,如蜉蝣于天地,如沧海之一粟,实在是太渺小了。
心间一时豁然。
……
阿杨带着黛玉落在观景台上,把她稳稳放下,看着四周往来的游人,才发现这儿的人比自己之前来时要多上不少。虽然不及夜市或勾栏瓦舍热闹,但人也算不上少,而且极受那些没什么事干非常闲的年轻男女欢迎。这个时间他偷偷带林姑娘出来不妥,他本是打算给林姑娘和自己买只面具——最好能买一对的那种,但难保这一小段时候黛玉不会让认识的人看见。
阿杨难得失蒜,四处张望了一下,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主意,就听见黛玉一声轻笑,一只面具被塞到了自己怀里。
抬眼,黛玉拿着面具往脸上比划,半遮脸的狐面下她的笑中带着可爱的仿佛做坏事得逞了一般的得意,显然早有准备。
两个偷跑出来玩的年轻人戴好面具,相视一笑。
二人并肩而行,阿杨偷偷抬起手指碰了碰黛玉的指尖,见黛玉没什么反应,又偷偷勾了一下,确认黛玉没有拒绝的意思,心中雀跃,轻柔而坚定地牵住了黛玉的手。
好像在看着来往行人的黛玉压了压嘴角抿起的笑。
前些时候去东瀛那边的商队带回了一些面具,其中的狐面因为样式精美别致很快流行起来,各商家纷纷仿制改进,黛玉手上的这两个就是之前孙家娘子来西山游玩时给黛玉带的,一套九种面具,黛玉与各姐妹分了几只,她与阿杨戴的就是到处她自己留下的两只。
最近狐面流行,甚至有人以此做装饰,不仅连带着其他面具又流行起来,连话本里都出现了男女带着面具出游的桥段,为此还将此合理解释为是他们偷溜出来玩要掩饰身份,以凸显出他们走散后即使隔着面具也能认出彼此的深刻情意。
黛玉近来难得得空,去书社时正好看见了几本话本,出于看看这些阿杨常看的话本能不能更了解阿杨一些的想法,黛玉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两本,在看书闲时翻一翻,权当调剂——然后大开眼界。
阿杨的思绪会这么天马行空,没有一本他看过的话本是无辜的!
但偷溜出去玩这种事情的和话本里的情节相似度太高,黛玉出门前还是靠着来自话本的“经验之谈”带了两只面具,没想到真的派上了用场。
西山广场上来往的年轻男女有不少戴着面具的,有的端正戴着,有的斜斜戴在头上,阿杨和黛玉牵手慢悠悠地走着,融入了人群,仿佛一对普通男女。
西山广场上卖吃食的人不多,多是些年轻人喜欢的玩意儿,大大小小的摊子有序地在广场上排开,各有特色,让人目不暇接。
黛玉正看着一个摊上在吹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