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的讨论,见时间差不多了,他们便往官家的书房去了,但气氛明显比方才好多了,甚至有几分士气高涨。
在书房,官员们又谈起了过去因为无数原因不得不搁置的问题——迁出无忧洞中住着的百姓。
那本就不是住人的地方,那是开封的下水体系,如今却成了“耗子窝”。
因为那就在京城下方,害怕地形坍塌,官兵进去是连火器都不能使用,更是束手束脚。更麻烦的是,开封地下除了这渠道,更往下还埋着战国时的古都,民间有歌谣唱的“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几座城”说的就是这个。
除了地形复杂,里面的人更是麻烦,其中有一些无家可归的贫苦百姓,借那里挡风遮雨,也有一些好吃懒做的街溜子,把那里当不要钱的住所,更有许多犯恶之人,把那里做躲避追捕的逍遥窟。朝廷不敢把他们逼得太狠,也是怕他们拿那些百姓做人质。
而且,这么多百姓,如果清缴成功,又该如何安置。
但是现在——
这些问题有了解决的办法。
因为朝廷有钱了。
因为汴京繁华,人满为患,前两年朝中就有把外城外扩的声音,官家也有这个意思,只是因为国库要留着钱以备不时之需,而且耗费巨大,一直被搁置。
如今却可以给无忧洞下百姓的安置问题提供一个去向。
一面可以以工代赈,一面也可以减少施工对普通百姓正常生活的影响。等外扩完成,他们手上也攒到了工钱,之后自可以去做些什么。
官家点了点头,让户部那边下去后商讨京城外城外扩的具体方案,然后让户部尚书和包拯、范仲淹几个官员去商讨以工代赈的细则。
等无忧洞清缴后,还要再修理一下里面,维护下水系统,封掉过多的出口,其余的出口也不再让人随意进出。正好可以借休整渠道的借口让那些百姓离开无忧洞。
无忧洞的问题终于有了初步的方向,范仲淹和包拯的状态可以说能用斗志昂扬来形容了。
之后官家便让大部分官员离开了,只留了知道东西两厂存在的心腹。
晏殊脸上的表情也认真了不少,李寻清也从后面坐到了前面来,之前存在感不强的雨提督坐到了前面,把官家身侧的位置换给了阿杨,让他接过守卫的任务。
林海虽然知道两厂,但刚刚从外面迁到京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讨论,正襟危坐,摆正了态度。
只抬头看向阿杨时,他脸上过于认真以至于有几分严肃的表情让习惯了他整天傻笑的林海有几分不适应。
“烨熙,你早上遇上了玉罗刹,是怎么回事?”雨提督问阿杨。
阿杨便如实讲了讲了早上发生的事情,因为憋了一早上,所以调理梳理得很清晰,也没有掺杂太多自己的个人感情,不过说到师父和玉罗刹旧事的时候,话中全是师父那边倾泻出的个人感情。
他如实地传达了他知道的一切,然后就放空自己,把这些事情交给擅长这些的人去判断。
他不擅长去判断一个复杂的人,甚至连自己交友都是凭借本能的直觉去相处。有人能分析处理这些,他再高兴不过,这也是他被“招安”之后最高兴事情之一。人心复杂,他看不透人,只能让自己远离那些算计和感情。
顾修竹把他教得很好,但却唯独无法教他人心。
他对人抱有天然的相信和喜爱。
他可以做个棋手,但当棋子变成鲜活的人时,他总是不知所措。
过去那些莫名其妙的种种幺蛾子让他懒得去管很多事情。这个世界教导他别去掺和,别把自己卷进别人的故事里,别去背那些奇怪的锅,去做别人故事里轻描淡写的一笔悲剧。
但是大部分时候他那该死的过强的责任心和同情却总是逼他出手,无可奈何地拔剑,因为如果他不出手,就没有人会出手了,而悲剧由此发生。
再后来有了上司之后他就摆了。
只要把上面交待的事情做好,不用为此背负责任,那些他无法放下的事情有人正在努力解决,而他只要听从安排就好了。
这种安逸让他逐渐习惯了依赖别人,放弃思考。
也许其他的皇帝会很高兴自己手上有这样一把刀,但是明显小官家对烨熙的期待却远不止如此。
这是个有天赋的年轻人,他希望他能走的更远,希望他未来能够成为这个大宋新的支柱。
“烨熙,你觉得他怎么样?”
官家似乎并不急切,温和地叫着他为他取的字。
烨熙,只要听着就能感觉到光明灿烂。
官家看着他,语气温和地仿佛在谆谆善诱,他看着烨熙,似乎在透过他看着更远的未来和未来的他。
阿杨挣扎了一下,他想过如果他说错会造成什么。丢脸、被认定为轻信、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在座所有人对自己的评价,当然不只是这些,这些对他来说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