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已经买不到猪肉了。长长的买肉队伍,人们脸上的喜悦,都让陈柚倍感陌生。
不是亲切、而是陌生。
她在乡下待太久了。
原来三年的时间足够模糊她成长的记忆,这些画面在她下乡之前的过往中肯定出现过,但是陈柚更记得的是,乡下人抬着猪去食品站。杀猪时冒着热气的大锅,吆喝的人,凑热闹的人……血水浸入泥土中去,灿烂的笑容出现在沉重的脸蛋上。
沉重才是主色调,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遇见人的喜悦与独处时的麻木。陈柚也奇怪,社员明明是热情的,说话做事也充满活力,可她偏偏对一些麻木的神情记忆尤深。
社员前一刻还是面无表情,遇见人了脸上立即展露毫无芥蒂的笑容。
陈柚扯了扯嘴角,眼睛也找到焦点,原来脸上的笑容也能带动心里的情绪。
无论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当这样的笑容展现出来时,她是开心的,却不知道开心的点。
她在为什么开心,她不知道。
这种情绪,是这样的笑容带来的。
生产队的社员能够吃上猪肉的日子并不多,他们不像沪市人一样,想买肉排队就能买到,甚至不像其他非农户口一般有猪肉票。他们只能等生产队杀猪分肉,或者是自家养猪到了年底留点肉。陈柚去公社食品站买肉,碰到的人跟今天碰见的人比起来,完全是灰头土脸的。
在公社食品站买肉,买到肉之前,大家都没有多少话要说。天还未亮就从家里出发来排队,就是为了能够买到心仪的肉,去的晚一些就会空手而归。别说是去得晚的,有时候去得早,但是食品站没有杀猪,那也是没办法买到肉的。
等买到了肉,那话就多了起来,认识不认识,都是能说上几句话的。
还没买到的也会问问买到的今天还有些什么肉。
城里人拎了一刀肉,还要继续排队。
陈柚在乡下没有遇到过这样的。
社员去食品站买猪肉,没有这样大方的。
城里跟乡下真是两种滋味,无论乡下的生活被话语如何修饰,也不能否认城里的日子比乡下好过,对陈柚来说,能留在城里她能过得比乡下好,这完全排除了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人的能力差距。
陈柚的一天也没闲着,打扫完楼道卫生后,又去了图书馆看书,之后又随便逛了逛。难得回城一趟,她没把时间费在屋子里头。
这年头,在乡下看书确实没人说什么,但是乡下也买不到什么书。城里的东西品类总是要比乡下多的,书籍也是这样,陈柚到处转转熟悉一下,下乡的时候能备上需要的书。乡下的娱乐很少,在读书时,陈柚能感受到一些自在。
回到沪市一趟,陈柚没打算空手而归。
很多人都说念书没有用,陈柚却是从中得到实质的好处的。自己经历过,别人的判断就没有那么重要,再说了这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式。在乡下看场电影都叫奢侈,至于露天电影,都是知青们在城里都瞧过的,都是些老电影了,让沪市知青去看,那都是要犯困的。再说了,到了那个时候,是人山人海,也不知道是看人头还是看电影。
比起文学类的书籍,陈柚更偏向有实用性的书籍。
正是一本本实用性的书籍,构建了她清晰的逻辑思维,让她渐渐剥离原生家庭。当然实用性书籍,也不会起到到剥离人类感情的作用,这只是陈柚的一些偏好。她十分功利性的希望从书中得到一些什么知识,最好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陈柚是这样想自己的。
其他类型的书陈柚也是会看的,乡下的生活令陈柚更具有想象力,看书的时候那些文字能够变成画面呈现在她的脑海,对看一场新电影有大困难的陈柚来说,这些书籍也是不错的,看书的过程中能经历不属于自己的一生。
过了廿四,楼道里的打扫没有停止过,每天都能看到打扫卫生的人。
平日里杂乱的走廊,整洁、洁净。
不过打扫少不了水,楼道的潮湿也不可避免,不朝阳的那一边,很多抱怨声,却也没办法,只能等待天开晴。
“老古语没说错,‘冬至晴年必雨,冬至雨年必晴’,今年的冬至晴坏了。”
“春雅,今年你家打扫挺早的。”
他们家里头双职工,老人没跟着照顾的,打扫卫生的事零零散散地做,或者是轮到年前最后一个礼拜天,“我这两天到扫卫生也没碰见你,你什么时候打扫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她闺女打扫的,她闺女廿号回来的。”说话的人本蹲着身子擦门,这时候直起身子来,“她家两个闺女,都是好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发生在春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