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
“明明是她害得可琳去吃苦,可你听听大家是怎么说他们家的,说姐妹友爱、家庭合睦。”张依依打了个冷颤,“她阴着嘞,传出来是可琳自愿下乡投身建设的好名声,可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谁啊?瞧见陈柚小人得志的模样我就觉得讨厌,跟她那个伪善的妈一样。”
“是哦,传出这样的话,就算可琳不愿意,也不好反驳,这是给人扣了大帽子。”
报了名,再改也来不及。
说自愿主动报名下乡,完全可能是走投无路。
在杨可琳下乡的两年后,报纸上有一篇社论,说到了一些知识青年心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这些下乡的学生没有种地经验,没有强壮的体格,没有吃过农民的苦,甚至也没有文化。他们下乡既帮不到当地农民什么,还要分去社员们的粮食。
知青青年下乡大部分进行体力劳动,接受再教育的方式,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这篇社论中的“变相劳动”戳中了部分下乡知青的心。
杨可琳下乡那年,还没有这样的声音。
那年还是一边倒的赞美,敲锣打鼓佩戴红花欢送知识青年下乡,以主人翁意识,以高昂的理想情操,去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去跟农民打成一片,他们要让国际歌在巴黎唱响。
所以在那时,杨可琳只能够接受“自愿下乡”的赞美,在后妈说她的懂事时,也不能够跳出来反驳。
已经报了名的杨可琳,就算说出自己“不是自愿替妹下乡”,也不能改变自己下乡的现实。
只能去下乡,只有去下乡。
说出不利于后妈继妹的话,也会让杨可琳下乡的日子更苦一些。
“可不是!我想帮朋友都没办法,我总不能去诋毁可琳的名声。”张依依叹气,“我就是气不过。可琳一个人在兵团里过春节,他们一家四口团聚。”
“这事确实不厚道。”
张依依说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毕竟杨家两个女儿里,最初下乡的那个人是杨可琳。
虽说杨可琳得了好名声,但得到好名声的不止她一人。而且陈柚的下乡,稀释了杨可琳的好名声。
陈柚的下乡让之前那些美言落了空——
杨可琳下乡的那年陈柚的年纪尚小。对杨可琳的那些美言,属实经不起推敲。
说杨可琳有做姐姐担当,说她特别善良勇敢的话自然少了。
“不过郭姨不是太坏的人,这几年也是她在说可琳的好话。”
郭春雅这几年孜孜不倦说着杨可琳的好话,杨可琳远在草原兵团,依然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就算“替妹下乡”的勇敢行为不再被传播,杨可琳的其他的好的品质也在大院中传播。
张依依撇嘴:“她敢说可琳不好!”
也不瞧瞧她是怎么上位的:“她心虚。”
郭春雅得维护好她的好名声,当然不会说可琳的坏话。
说几句好话,又不少一块肉,可琳不在沪市,最后因美名得到好处的还是郭春雅。
张依依将其中的利弊分析了一道,得到了一个同一战线的战友。
在给杨可琳的信中,张依依写道陈柚穿着新衣裳,这一点是郭春雅、陈柚母女两个伪装的证明。
且陈柚一瞧着就不是营养不良的模样,从发质上可以看出来陈柚在乡下的日子并没有饿肚子。
张依依告诉杨可琳,她应该用探亲假回家一次,家里该要的还是要的,不能便宜了别人。
这两年陆续有同学回城,希望杨可琳也能够抓住回城的机会,她有听到杨大勇给陈柚相看人家的风声,却听到郭春雅拒绝为杨可琳相看对象的事。同龄人陆续的也要踏入婚姻,特别是女同学,虽然提倡着晚婚,也不耽搁一些人到了年纪就成婚。
过了年二十二岁的杨可琳,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将郭春雅不打算为可琳考虑的事,告诉可琳。
杨大勇的具体打算张依依不清楚,她也只是偶然得知这件事。张依依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哪里好去问婚嫁之事,再说了杨大勇也不会把这事说给她听。不过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郭春雅的打算,郭春雅应该是想让陈柚在乡下多一个人照顾。
杨大勇一个男人,怎么可能主动提起这回事。
她听到的是跟杨大勇有关,但提起这事的肯定是郭春雅。
陈柚比可琳还小两岁,郭春雅担心亲生女儿耽搁了美好年华,却又用那些好听的话,敷衍给杨可琳说人家的事。谈起年纪,可琳难道不比陈柚更急一些?
二十二岁,一晃最好的年纪都要过去了。
张依依闭上眼睛,不知道杨可琳心里会怎么想,会对郭春雅真正心寒么。
信件上填写的地址是草原兵团。
张依依此时不知道,她挂念的人,不会收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