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准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过滤,第二是蒸馏。
过滤很简单,只需要沉淀后再用纱布过滤一下就行,适用于水中杂质不多的情况。
比如说泡了木薯剩下的水,但因为木薯是有毒的,过滤出来的水江笙不确定有没有毒,还是煮开了再喝为妙。
蒸馏的话相对来说有点复杂。
那两桶泥浆已经沉淀了几天,上面有一层浅浅的水,被江笙倒了出来,剩下的大半桶几乎都是粗糙湿润的河沙。
将河沙掏松,中间挖个洞,洞里放个碗,桶上面盖一层油布,用绳子把油布边缘扎起来,再将油布中间放一块石头,使整个油布呈现出一个漏斗形状,漏斗的尖端对准底部的碗。
做好这些后只需要等待,等明天太阳出来了,桶里的温度上升,水分蒸发凝结在油布上,水珠顺着油布低落到碗里,就可以得到一碗清水了。
江家人虽然只看得懂过滤,看不懂蒸馏法,但都觉得这看起来很神奇的样子,努力在脑海中把操作步骤记下来。
江笙简单解释道:“这其实就跟蒸馒头一样,揭了锅盖,锅盖上是不是要滴很多汽水下来?”
这样一说,江家人便大致懂了。
待一切处理完毕,便各自找了个地方开始歇息,为防止野狗伤人,几个男人轮着守夜。
一夜过去了倒也相安无事。
次日清晨,江笙把两个蒙着油布的桶搬到等会儿太阳会晒到的地方放着,留下谢春看着江父和两个孩子,自己则领着林氏等人出去买东西。
其实买东西用不了这么多人,但江笙想带着他们出去瞧瞧,只有见识得多了,未来遇见事儿才撑得起。
昨日进城后未曾好好逛过,今日得空,他们边走边看着,一路上全是琳琅满目的铺子和摊子以及一眼看不到头的长街。
好在府城的人已经习惯了最近多起来的流民,倒也没有过多地将视线投到江家人身上。
林氏去问了问包子的价格,与众人所料一样,也涨了很多,但还没到之前那个县城那么吓人,府城的包子如今是十文钱一个。
但府城有钱人多,就算是普通百姓,能在府城立足的,都是有点家底的,十文钱一个的包子还是买得起的。
逛到一个粮油铺里,林氏去问价,得知白面涨到了八十文一斤,高粱面等涨到了四五十一斤。
经历过在县城买粮食的价钱后,江家人心里已经波澜不惊了,甚至觉得府城的粮价还挺便宜。
买多少粮食,买哪些,这事儿都由林氏决定,江笙只让她再顺带买点黄豆绿豆。
买好大概能吃十天的粮食后,他们又继续逛,走了一会儿来到一处菜市场。
往日里繁华的菜市场如今因为没什么菜可卖,已经显得十分萧条,只有几个零星的铺子还开着门。
江笙抬脚走进一家调料铺,扫了一下货架,发现了酱油,醋,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调料。
“姑娘你随便看,我们铺子的好些货都是从南洋来的,你瞅瞅这个,闻闻,多香,还有这个,红色的,味儿可带劲儿。”
掌柜的热情地推销着。
江笙接过他手里的东西一看,忍不住眨了眨眼,这居然是辣椒,另一个袋子里的则是花椒。
花椒是本土所产,大家都认得,但辣椒这时候还没传入并广泛种植,只能在一些香料铺子里买到。
另外一些调料江笙倒也能认出一二,因为她在可食用植物大全上见过。
好在调料等东西还没怎么涨价,平日里买辣椒这些的人很少,老板怕货砸在手里,巴不得让江笙全买走。
江笙现在手上只有几百文钱,花去三百多文买了一堆辣椒花椒香料及酱油盐巴。
她走出调料铺的时候,林氏已经提着一块肉过来了。
“肉价都涨到一百五十文一斤了,但是我想着光是做素馅儿的饺子也不好卖,还是添点肉进去最好。”
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他们已经省下买白面的钱了,那就把馅儿弄得稍微好点。
江笙道:“也行,那便不用买油了。”
他们又去买了几张油纸,准备裁成小块明日用来包饺子,待一切买齐,已经临近正午。
因泡木薯用了三桶水,还剩下一桶,再除去装着泥浆的桶,板车上还有两个空桶。
幸好他们别的没有,桶倒是挺多,江成杰和谢春便又去买了两桶水回来。
中午吃的是高粱饭,吃罢饭江家人就开始忙活起来。
先把所有的木薯粉都用来和面,再把提前泡好的木耳切碎,配上切碎的肉沫,加入盐巴,酱油。
江笙把辣椒放在火上烤,烤了之后和花椒放一起,拿布包上,用擀面杖碾碎,洒了一点到馅料里。
林氏几人都对辣椒很好奇,“花椒果然香,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也这么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