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央顺利回家,家中的小摊又摆起来。 一个月没出摊,有商贩以为他们不来了,开始复刻酸辣粉,因为成本高,卖的价格也高,还有几家竞争,生意也不太好。 没想到今天灵秀酸辣粉又回来了,一个月的缺席今天迎来了顾客满门的热潮,西街被昂贵酸辣粉和山寨酸辣面荼毒了一段时间,众人都开始想念李半夏实在又美味的小摊了。 这一次两人带足了货品,还弄了些豆制品和油,零着卖,都是顺手的事。半天下来,收获颇丰。 摆摊的忙碌冲淡了李半夏的担忧,商队的收获也冲散了众人受到的惊吓,李小山和钱波再去了那几个安全的县城送货。 回来准备攒一波货物,再去一趟新田,一方面是为了卖钱,一方面也是看看那片区域的情况。这回卫央还是要跟着去,也算是收尾了。 村长每天都很忙,她把村里人的家庭状况放在首要位置,这也是她在村中有威信的主要原因。 家里过于贫困的又人口稀少的,都弄来在作坊里干活,保证每日都有报酬拿。残疾的也能得到洗红薯、挑高粱黄豆的简单任务,甚至还发放了收购柴草的活,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一笔额外收入。 家中实在挑不出劳动力的孩子和老人组合,就属于卫央说的公益慈善方面了,现在还不到做这个的时候,不过每月固定的吃食和药材钱都给一些,让他们能维持生活。这样的家庭不多,每家情况她心里都有一本算账,谁都不可能耍赖。 村长在家里仔细盘算,发现村里老弱病残都安顿的差不多,剩下的都是不需要她操心的。 现在作坊都走上正轨,差的就是出货量。 酿酒坊她给了林修管,上次从新田县回来,林修掌握了不少情况,已经开始有意窖藏各种香型的酒,在售卖时也按品质来了,这些都不用她操心,每个月的收入林修都如实汇报,算的清清楚楚。 主要就是豆腐坊的问题,部分豆制品无法储藏,现做现卖可以,带不到远地方,一能储存的产量又跟不上。而且靠着村中的商队能到达的区域有限,村中人口不够,走一趟的成本也不小。 如果能够在县城开一个货栈,把货品放在西街,售卖给来往的客商也可以减轻村中运送压力,顺带扩开销售市场。 村长一点点分析,又觉得卫央说的很多词都非常精准地描述了她现在的思考重点。 她摸着下巴沉思:这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想不出结果的村长,收拢了手上所有的资金,这几个月商队出行,村中赚的利润不如商队高,但是酒的价钱贵,所以手头也攒了七百多两银子。 她叫钱波不送货时跟着豆腐车或者李家的车去县城寻找能开货栈的店铺,最好带院子,能够把豆腐摊子支起来那种,价钱也得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钱波觉得这个提议好,天天跟着车来咨询。几天后在西街真的找到一处院子,门面带着仓库,因主人生意不好,准备卖掉。她几番磨牙,最终用六百五十两买下了这个店铺。 店铺找妥,村长带着人过来一顿擦拭打扫,顺带看看翻新一下柜台之类的。这处院子不在西街的主要繁华地段,但也不是特别偏僻,离李家的酸辣粉小摊子有一点距离,李半夏每天收摊先过来帮着收拾再回去。 受夫郎影响,村长办事麻利,打扫干净就把牌匾挂了上去。“灵秀货栈”四个大字出自李季安之手,由苏老妇友情赞助雕刻。粉条、豆油、烧酒一车车运过来放到后院仓库。前面的店铺柜台摆上一些,做零售用。 剩下的空间,给孙奎和张氏卖豆腐,还给李半夏留出了一点空间摆他的酸辣粉装备。 商铺的店员选了两个高大女子,卖货的同时也能起到安保作用。孙奎两人现在不需要去北街摆摊,每天早晨把足够的产品运到店里,可以卖一天,提前走还有店员帮着卖,也不耽误。 俩人商量了一下还是分出一人去北街,两个地点都卖货,争取赚双份的钱。 和孙奎二人的勤奋相比,李家就有些懒惰了。 李半夏把西街的小摊子退了,摆到店里去,门口也弄上一些桌椅板凳,客人来得多也不怕没地方。 有店铺的好处就是能够整天卖货,但这样也会一天都离不开人。他虽然喜欢赚钱,但是又觉得双胞胎中午吃饭是个问题,而且卫央也不喜欢人多的地方。 基于对妹妹的成长和妻主的喜好考虑,他也从村中雇佣了一个男子,带着干了几天,把基本的配料和用量弄清楚后,就撒手不管。 只要每隔两天把自己的秘制肉酱和辣椒油送过去,让酸辣粉保持原来的味道就好。骨汤都由那男子在店里熬制,没什么难度。 这名男子家庭贫困,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