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商议的差不多了,众人便起身各自忙活去了。刘老太拿了二百文钱交给志文志武,让二人趁时辰尚早再去买些面粉回来。
刘老太想着家里做吃食生意,想必不少费柴,指使刘老二去后山多砍些枯树枝回来。
看着边上的刘老头老神在在的坐着,甚是碍眼,让他去再做两层蒸笼出来,家里往日蒸东西不多,蒸笼就一层,这要卖包子馒头一层肯定是不够的。
刘老太自己也没闲着,想着要卖酸梅汤,把家里的两只大木桶找出来开始洗刷,确保没有一丝脏污才停手。
刘小满看着大家都在忙活,也跟着进厨房开始和面做老面引子。
次日,鸡刚叫过两遍,刘家人陆陆续续都起来了,厨房里女人们都跟着刘小满在学怎么做,院子里刘老二和刘志文在检查板车,看着不行的地方进行修整。
卯时中,所有东西准备齐全,装上板车,刘老二和刘志文推着车,刘老太跟刘小满在后面走着,今天第一天试卖,准备的东西不多。
一桶酸梅汤,包子馒头各有三十来个,包子馒头是包好了没蒸,准备拿去工地再搭灶生火蒸,不然在家里蒸好了再拿过去,这路上两个时辰的功夫没等到了就都凉了。
东西再不多,也堆了大半个板车,一行人终于赶在午时前到了工地。
官府对于服役的壮丁都是一天管早晚两顿饭,可这些壮丁干的都是体力活,往往午时左右就饿了,到下午那就更没力气干活了,官府了解情况后,就让中午一人发一个窝窝头,并且能休息个一个时辰,一个窝窝头虽说不能让人吃饱,但好歹也能垫垫肚子,所以很多人对县太爷他们也是感激的。
刘小满等人到的时候,工地的人还在上工,几人也不着急,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把摊子架上,刘老二和刘志文在一边搭炉灶。
灶台搭好,东西架好,就开始上锅蒸熟。大约两刻钟时间,估摸着锅里的馒头包子熟了,分别拿了两个包子馒头放入碗中,又舀了两碗酸梅汤,让爹给前边凉棚那值守的官差送去。
刘老二也是个会说的:“两位官也辛苦了,这是咱自家研究的吃食,白面馒头,素包子,这是酸梅汤,这夏天喝最是消暑,二位爷尝尝鲜。”
两位官差也不客气,伸手接过刘老二手里的碗,其实他们在刘小满一家刚摆摊的时候就看着了,看衣着估计是周边的老百姓,也没想着为难他们。
没想到这家人倒是上道,他们这差事平日里可没什么油水,两人也是老实人,否则也不会被派来这工地监工,整日里风吹日晒的。
其中一个高个的官差端起一碗酸梅汤,便喝了起来,入口微凉,味道酸甜,确实消暑。
又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入口便是满满的麦香味儿,且十分暄软蓬松。高个的官差根本停不下来,一口馒头一口汤,口齿不清的说着:“这馒头真不错,软软的,不像镇上卖的,面硬,这什么汤也是酸甜酸甜的,十分好喝。”
另一个官差先吃的包子,一口下去皮薄馅大,看着馅里有油花,应该是用了许多猪油和的馅,三两口便也吃完一个包子。
刘老二等他俩吃完,收了碗朝摊子走去,这会儿也到了工人休息的时辰了。
工人们排队领了窝头,都找了个阴凉地儿歇着。刘老大看着家里人的摊位,快步走了过来:“娘,二弟。”
“爹/ 大伯”
“大伯,快坐着喝口酸梅汤,这还有刚蒸好的包子馒头,你快吃些。”说着就拿碗舀了碗酸梅汤,拿了个馒头递给大伯。
刘老大看着碗里的白面馒头有些犹豫,这可是要卖钱的,哪能自己吃了。
刘小满看出了刘忠的心思,开口说道:“大伯,这都自己做的,花不了几个钱,这都一家人,吃点东西不算什么的。”
刘小满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大伯,你看现在还没人来买,你在边上吃着,其他人一看你吃这么香,肯定会来买的,就是不买也会过来问问。”
刘忠听完一想也是这个理,接过碗,就坐在边上吃了起来。周围人闻着摊子里散发出去的香味儿,看着刘忠吃的老香,感觉自己手里的窝头都不香了。
这时刘小满清脆的嗓音响起:“白面馒头嘞,暄软蓬松,皮薄馅大的素菜包子,酸梅汤,生津止渴,消暑健脾,好吃不贵,快来买嘞。”
别说这么一喊还真有效果,当即就有人来问:“小姑娘,你这些吃食都咋卖的?”
“大叔,这馒头两文钱一个,素菜包子三文钱两个,酸梅汤一文钱一碗。”
“那给我来一个馒头再来一碗这什么酸梅汤。”刚刚开口询问的大叔道。
刘小满听完立马给大叔拿了一个馒头,然后拿碗给大叔舀了满满一碗的酸梅汤。
大叔坐在一旁咬了口馒头,“你家这馒头确实不错,我家婆娘年节的时候也会蒸些馒头,可就是没有你家做的暄软蓬松。”
有了刘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