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太守袁绍、西园军假司马张杨,南匈奴单于于夫罗,3人会师在河内。
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魏书8张杨传》
这大约是河内太守王匡被董卓“修理”之后,不得已援引袁绍而来。绍本为渤海太守,引郡兵赴河内。
袁术部:
南阳太守袁术、长沙太守孙坚,2人会师荆州,坚驻军鲁阳。
(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鲁阳城。--《吴书1孙坚传》
冀州系:
冀州刺史韩馥屯兵魏郡邺县。
豫州系:
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川。
兖州系:
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以及广陵郡功曹臧洪,5人会师在兖州陈留酸枣。
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魏书7臧洪传》
曹操此时便与张邈合兵。
魏武自逃离洛阳,从未返回老家沛国谯县,而是直接赴陈留投奔张邈。以麾下兵马来源看,其此时并非独立军阀,军队仰仗张邈,而头衔“行奋武将军”则仰仗袁绍。
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1武帝纪》
更可笑者,是酸枣联军的“升坛倡议人”,竟然是郡吏臧洪。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魏书7臧洪传》
彼时臧洪不过是广陵郡功曹,郡级人事部高级佐吏,属于太守私自署置的“编外人员”,他甚至都不是体制内的。
凭借如此尴尬的身份,居然能成为“升坛盟主”;而太守、刺史们听之任之,简直笑掉大牙。
臧洪之所以被“赶鸭子上架”,实际是酸枣诸侯们谁也不想做“出头鸟”,都担心万1战败、董卓事后清算,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看“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便知其情由。
因此,满座郡守刺史、将军都督,竟放任甚至怂恿“编外人员”臧洪来做这个“首倡人”。
广陵臧子源就是个背锅的。
关东军阀之所以形成如此难看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毫无根基,缺乏实力”。
他们的窘境,与赵旻即将面临的情况相似,皆为未得当地豪族全力支持。
包括袁绍、曹操、韩馥、刘岱等所有军阀在内的“讨董义士”,都是临时任免、甚至自相署置的,最长也就不过出镇地方3个月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
关东军的刺史、牧守头衔是通过谁授意表奏的?
答案是:董卓老贼。
董卓在中平6年(189)8月上洛。最初摆出1副“虚怀若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嘴脸,大4擢拔朝臣,征召贤良。
冀州刺史韩馥,原本在尚书台供职。是董卓擢拔他做了冀州刺史。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后汉书卷7十2董卓传》
兖州刺史刘岱,原本是侍中,1个位尊而无实权的天子近臣。是董卓抬举他出镇兖州。
(卓)以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后汉书卷7十2董卓传》
渤海太守袁绍,本是司隶校尉,与卓不睦。但卓按捺怒火,授其出镇冀州渤海,为1郡之守。
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魏书6董卓传》
至于陈留孔伷、东平张邈、颍川张咨等人,亦皆董卓擢拔,外放显职。
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后汉书卷7十2董卓传》
董卓秉政,拜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蜀书8许靖传》
这些去年8月还在洛阳做“京官儿”的侍中、尚书们,靠董相青眼、才出镇地方。今年年初就调转枪口、讨伐董卓。
且不说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能否得到地方支持,单说这些牧守刺史的“年资履历”,就不值1提。
他们出镇外藩才几个月啊?仨月都是往多了说的,哪里指挥得动地方强宗、州郡豪族呢?
没了强宗、豪族的支持,这些挂名的“太守”、“刺史”,又算得了什么呢?是去是留,是存是亡,那就是地方门阀1句话的事儿。
《3国演义》将本与酸枣诸军无瓜葛的刘关张强行植入,甚至编排出“3英战吕布”的可笑戏码,实在是…云某既然吃罗先生赏下的这碗稀汤,便也为尊者讳吧。
《魏武本纪》对曹氏虽然多有褒扬回护,实际关东联军的主角,绝非曹操。
曹操彼时无兵、无地、无头衔,所谓的“奋武将军”还是“权且代理”,且为袁绍擅署伪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