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一百六十一章 胡笳催肠断,泛雾弄弓弦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一章 胡笳催肠断,泛雾弄弓弦上(3 / 5)

廷远在长安,发号施令的实际是李傕、郭汜为首的关中诸将。

他们之所以使刘繇牧扬州,是为了应对前1年(193)袁术进攻淮南(即扬州刺史部治所所在的9江郡),杀害扬州刺史陈温的突发事件。

初平4年(193)袁术在中原大战中,被袁绍、曹操、刘表3家联军围剿,“迸走流离,几至死亡”,乃至多年之后在给吕布的书信中,谈及此事仍然心有余悸。

(袁术)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英雄记》

既然争霸中原的野心受阻,袁术便东下淮南,杀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193)。

因此才有刘繇这个赋闲乡绅,“赶鸭子上架”般出任扬州刺史(194)的后续事件。

(袁术)引军入陈留。太祖与(袁)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9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换言之,孙策东渡时(195),刘繇牧扬州不过1年而已,在地方上根基薄弱,无力抵抗。

刘繇在扬州的尴尬境遇,可以从太史慈的“地位问题”上略窥12。

太史慈是刘繇的同乡,2人都出身青州东莱。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吴书刘繇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吴书太史慈传》

由于汉末“3互法”的限制,任官需要避籍,因此州郡的牧守,均由外州人担任。

这也导致了“外来和尚”为了“好念经”,会贴身携带1批老乡,作为自己的左右手。

比如扬州丹阳人陶谦,出任徐州牧时,麾下大将许耽、章诳、笮融等人,便是丹阳人。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魏书陶谦传》

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吴书刘繇传》

(刘)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吕)布。--《英雄记》

太史慈作为刘繇的“乡里心腹”,自然被委以重任。

甚至在故主死后,太史慈依旧率领刘繇部曲,保山为寇,实际可以视作刘繇的继承人。

《吴书》也把太史慈放入了“群雄列传”(即《卷4》),实际是变相承认了太史慈的“诸侯地位”。

然而,太史慈虽然有2把手之实,却无2把手之名。

在有人提议任免太史慈为大将军的时候,刘繇不得不假意喝阻,称太史慈“名望不足”,还托言“许邵当讥笑之”以为遮掩。

孙策至(江东)。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吴书太史慈传》

许邵许子将是汝南名士,以清谈为务,即臧否人伦,品评人物,有点儿类似魏晋“中正”的雏形。

许邵与太史慈毫无联系。

太史慈之所以不被扶正,实际是刘繇顾及扬州大姓的感受,不敢彻底“用人唯亲”。

刘繇在扬州,大抵推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绥靖政策,与江东豪族搞妥协,这1点与袁绍、刘璋如出1辙。

与后来孙策“诛杀江东英豪”,则正好相反。

再来看袁术和孙策。

因为初平4年(193)袁术已经霸占淮南,而扬州刺史治寿春县,恰好位于淮南郡(后改名9江郡)。

因此翌年(194)刘繇这个“光杆州牧”无法赴任,不得不徙治曲阿。

袁术在淮南,(刘)繇畏惮,不敢之(扬)州。--《吴书刘繇传》

曲阿县在吴郡,而孙策老家富春县也在吴郡。

更值得注意的是,迎接刘繇迁治曲阿的人,是孙策堂兄孙贲,与孙策舅父吴景。彼时2人均效力于袁术麾下,吴景是丹阳太守,孙贲是丹阳都尉。

(刘繇)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吴书刘繇传》

换言之,刘繇这个1无所有的退休乡绅,能够在扬州“划江而治”,实际离不开袁术的默许,与孙策的扶植。

如果从地盘划分来看,袁术在扬州,先后剿灭刺史陈温与庐江太守6康,占据了淮南郡与庐江郡,而两郡均在长江以北。

刘繇割据丹阳郡与吴郡,从他派遣笮融助战朱皓的记载(见《献帝春秋》)来看,他还试图将手伸往豫章郡;

注意:3郡均在长江以南。

1言蔽之,1个扬州两个牧,袁术牧江北,刘繇牧江南。

彼时的江北也写作江西,江南也写作江东,所谓“孙策东渡”,即江北的袁术,攻伐江南的刘繇。

从刘繇死后的宗族部曲待遇来看,孙氏兄弟与刘繇关系还算不错。

刘繇的继承人太史慈,被孙策收编,委以重任;

刘繇的儿子刘基,在吴国官至大司农,颇受孙权信重。

(孙)权为骠骑将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