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也只是卫将军而已!那人不怕死吗?
借此机会,说1下曹操废3公与篡汉之事。
废3公,是“扶汉”与“篡汉”的意识形态冲突。
建安十3年(西历20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1是汉司空曹操废3公,自领丞相;
其2是曹军南下,折戟赤壁。
十3年春正月,汉罢3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魏书1武帝纪》
赤壁之战众所周知,无须赘言。
咱们主要就曹操“废3公”事件始末,进行探讨分析。
简要概括,即建安十3年正月,司徒赵温征辟曹丕为幕僚。
曹操以“选举不实”为名废赵温。
同年6月,曹氏废3公而自领丞相。
此事件牵涉人物极多,有曹操、曹丕、赵温、郗虑及荀彧。
曹操所谓的“赵温选举不实”并非实情。
其真实想法,是避免曹丕沾染“汉官身份”,而以“丞相属官”或“魏王幕僚”的身份,完成篡汉大业。
换言之,曹操是要给曹丕写1张“干净的履历”,赵温征辟曹丕为“汉廷僚属”,无疑违背了曹操的心愿。
在最初设想中,是曹操为丞相、荀彧为太尉、郗虑为御史大夫。
但荀彧拒绝合作,加之衣带诏旧账之事,恩宠遂衰;
太尉1职,也因此被废置。
此后,因荀彧真正做到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曹操顿时不会打仗了。
直至曹操身死,其人不但未打过1场顺利至极的胜仗,且多次险些阴沟里翻船。
汉中之战,若非刘晔1意苦劝,曹操或许连孱弱不堪的张鲁都打不过。
有些人,活着时似乎不显山不露水,等其人1死,方才体现出那人的真正价值!
至少,曹操若不那么膨胀,赤壁之战荀彧但凡献上1策,曹操或许都不会输得那么惨!
诸君有疑虑?曹操似乎是险败?
呵呵。
看来司马贼对历史的篡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
别急,后文中,云某自会送上没被曹魏史官篡改的赤壁之战真相。
先来看赵温“选举不实”。
征辟曹丕为汉廷僚属,与曹操的未来计划严重冲突。
赵温是司徒。相当于名义首相。
在两汉官职名称的不断微调中,大抵对应如下:
司徒=丞相;
司空=御史大夫;
大司马=太尉。
彼时的曹操是司空(御史大夫),其后来取代的,恰恰是司徒(丞相)赵温的位置。
建安十3年(208)正月,赵温征辟曹丕。
此事引发政治地震,赵温本人遭到严厉的训诫打击,罢官免职,甚至连性命都丢掉了。
建安十3年,(曹丕)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献帝起居注》
《后汉书孝献帝纪》与《魏书文帝纪》记载此事,但未明言赵温授予曹丕的具体职位。
《后汉书赵温传》则明确提到,赵温所举者、并非“孝廉”或“茂才”这种荣誉身份,而是征召曹丕为司徒幕府的“掾”。
建安十3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后汉书赵温传》
掾即副官、佐官;
也作为“曹”(办事处)的长官代称。
换言之,赵温是让曹丕充任“汉官僚属”,与其父共仕汉廷,共做汉臣。
考虑到曹丕生于中平4年(187),被征辟(208)时已经2十2岁。两汉2十“弱冠”(行成年礼),这意味着曹丕在成年后、连续两年都未曾出仕。可知曹操对其另有安排。
曹操所谓的安排,就是让曹丕“保持干净的底子”,绝不能与“汉朝”有所牵连。
曹操的职位,皆来自汉廷授予,他自己的“汉臣身份”已然洗不干净了。
因此要保护“嗣子”的履历清白,使其能够无所阻碍的实现篡汉大业。
这就好比电影《教父》中的维多-柯里昂。
其人希望幼子迈克可以通过服役、经商乃至参选进入主流社会,避免与黑道有所牵扯,最终实现家族洗白。
实际3国初代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父兄,均接受过汉廷职务。
“以汉臣身份篡汉朝”的骂名,是3人极力避免的。
故刘协逊位前(220),3人均不敢贸然称帝,只能关起门来以“王爵”甚至“侯爵”聊以自慰。
(曹公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书》
如果观察曹丕的履历,会发现其直到建安十6年(211)才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