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柯一梦>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七章 冬去春复至,斗转引星移7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冬去春复至,斗转引星移7(3 / 4)

皇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统绪问题。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之地”,论功绩,他当然配得上皇帝封号,但最终却仅得王爵。毫无疑问,这是孙权刻意打压所致。

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傅子》

讨逆(讨逆将军孙策)继世,廓定6郡。--《江表传》

有趣的是,孙权称帝后(229)追封孙策为王,却追封孙坚为帝。

(孙权)追尊父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吴书吴主传》

实际孙坚终其1生,也未能建立基业;而且孙坚的活动区域,早年在淮泗地区(即徐州与扬州江北),后来在荆州与豫州,与江东联系极少。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孙坚对东吴政权的奠基工作没有任何直接贡献。他被追封为东吴皇帝,在法理上其实是不能服众的。

孙权追封孙坚为帝,无疑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法统;但孙坚的嫡长子仅被追封为王,又显得十分荒唐。

如果按照宗法社会的继承原则,孙坚的嫡长子孙策1系,是无可争议的大宗继承人。

在意外遇害之前(200),孙策从未考虑过传位给孙权。彼时张昭等人甚至认为,孙权的弟弟孙翊,上台的几率都比孙权要大。

(孙)翊名俨,性似(孙)策。(孙)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典略》

孙策最初的想法,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孙绍。

绍者,继承也。

(孙)权称尊号,追谥(孙)策曰长沙桓王,封(孙策)子(孙)绍为吴侯。--《吴书孙讨逆传》

绍,继也。--《说文解字》

从某种意义上看,孙权的意外上台,与司马昭的上台是类似的。

司马师死时(255),其嗣子司马攸尚幼,因此权柄被司马昭代管。司马攸成年后,司马家族的继承权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争议。

彼时司马攸与司马炎围绕储君之位,展开了激烈争夺。司马攸甚至1度占据优势。

初,文帝(司马昭)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司马)攸。武帝(司马炎)惧不得立。--《晋书裴秀传》

就连司马昭也不得不违心地表示:“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

(司马昭)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司马)攸。每曰:“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何与焉。”--《晋书武帝纪》

这里需要注意,司马师的嗣子过继自司马昭,司马攸与司马炎甚至是1母同胞。即使如此,司马氏内部依然出现了严重的权力争斗。

景帝无子,命(司马)攸为嗣。--《晋书齐献王传》

(王皇后)生武帝(司马炎)及辽东悼王定国、齐献王(司马)攸、城阳哀王兆、广汉殇王广德、京兆公主。--《晋书文明皇后传》

因此,在孙策有亲生子(孙绍)的情况下,孙氏家族的统绪争夺,无疑会更加激烈。

孙绍成年后,承袭了其父的吴侯爵位。但“吴侯”的政治隐喻过于强烈,最终孙绍的吴侯头衔被孙权褫夺,改封上虞侯。

(孙权)封(孙策)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吴书孙讨逆传》

上虞县在会稽郡,可知是孙权刻意削弱孙策子嗣与“吴地”的关联。至于吴侯爵位,则被孙权收归囊中,赐予自己的直系子孙;最终由孙登的儿子孙英(孙权之孙),继承了吴侯爵位。

(孙登)子璠、希,皆早卒,次子(孙)英,封吴侯。--《吴书孙登传》

在陈寿看来,孙策止于王爵,孙绍止于侯爵,显系遭遇打压,无疑是孙权的政治污点。

这种尴尬局面,其中固然有孙权刻意贬抑的因素,但也是外部环境导致的必然结果。

孙权代兄摄政,法理上很不稳固。

孙权改元不称帝,称帝不郊祀,又多次发动大案(暨艳案、隐蕃案、吕1案、2宫案),打击群臣,其实都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是冬,群臣以(孙)权未郊祀,奏议……(孙)权曰:“郊祀当于土中(指洛阳),今非其所,于何施此?”--《江表传》

东吴的统绪遗留问题,在孙权时代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孙亮、孙休统治期间,对此问题也搁置不表。孙皓继位后(264)以谋反为借口诛杀了孙绍的嗣子孙奉,孙策1系自此绝嗣。

(孙)绍卒,子(孙)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孙)奉当立,诛死。--《吴书孙讨逆传》

需要注意,孙皓上台之后,对待昔日政敌鲁王孙霸的子孙,并未赶尽杀绝,仅仅是流放废黜;但对毫无瓜葛的孙奉,却必欲诛之而后快。

(孙)和宠稍损,惧于废黜。鲁王(孙)霸觊觎滋甚。--《吴书孙和传》

孙皓即位,追(孙)和、(孙)霸旧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