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杨二通敌叛国证据确凿啊。
那些年,他爱屋及乌,一路扶持镇国府,镇国府扶摇而上,可是杨二居然拿着他给的权势,为富不仁!为权不义!
梨姝性子纯良,重亲情,她看不清杨二,不愿相信自己的弟弟是这样的人,总想袒护自己的弟弟。
可是他不一样啊,他乃是一国之君啊!黎民百姓,边疆将士是他为君之道之首。
杨护远知道已是挽救不了的局面,自己教育出的儿子,临阵倒戈当了逃兵,害了镇国军。
为了大离疆土不流失,他拼死不退兵,镇国军死伤惨重,连自己也奄奄一息,才撑到老北阳王带着北阳军支援。
杨老将军,自知镇国府再无翻身可能,为保梨姝与她的孩儿不被牵连,朝政殿撞柱明志。
镇国府没落,梨姝郁郁寡欢,她一直坚信自己的家人是被人陷害的,怨他为君不为夫。
他怎敢告诉她真相啊,那时的她还怀着阳儿。于是梨姝带着对他的怨,撒手人寰,临逝时,都不愿再见他一面。
梨姝走了,他一病就是两年,那几年民不聊生,灾民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他跪在老祖宗的祠堂前忏悔,他是个不称职的君王,幸得朝中良将,他才稳住这大离江山。
他去了南五所,看了那时年仅七岁的昭华,与两岁牙牙学语的阳儿。
他千娇万宠的公主,本该是父皇怀中的娇娇儿,却带着两岁的弟弟跪在了他面前,求他为外祖一家伸冤。
她不知她的祖父外祖以及她的父皇为保住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她只信她母妃告诉她的,舅舅无辜外祖无辜,他在她眼中看到了恨,那恨与梨姝眼中的恨如出一辙。
他不知道,他最后是怎么离开南五所的。
这些年,陆续有嫔妃为他孕育子嗣,可他从未进过南五所,那是他自梨姝走后第一次进南五所,也是最后一次。
后来,阳儿日渐长大,他知道,他不能让他那么无依无靠,老北阳王告诉他,杨国礼已经抓到了。
他去了地牢,看了杨国礼,时隔五年,他似乎并未觉得自己所作所为为错,他告诉他,九泉之下,梨姝也不会闭眼安息,因为他要杀她唯一的弟弟。
在他的咒骂声中,他也曾恍惚的想起梨姝,也曾心软,可是想到尚在南五所的昭华跟烨阳。
罢了,梨姝的恨,待他九泉之下再去承受吧。
他逼着杨国礼重写书信,将杨国礼秘密处死,将一切推到杨国礼身边的幕僚身上。
他求老北阳王帮他洗刷镇国府的冤屈,在老北阳王的叹息下。
一朝天子,在地牢下跪臣子,为他的昭华与烨阳!
那是他第一次,先为父!再为君!
先皇在世,好和平,所以大原之国,签下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眼见着终于条约到期,满朝良将,积压多年的怨终于可以得以释放。
他在朝臣的建议下,将国号由大原转大离,结束了先皇的重文弃武的先制。
他的良将,大离的好男儿,岂是懦夫!
一时间,满朝武臣,无一在朝,悉数出战,开阔疆土,镇压封王。
大离初年,他十岁的小昭华,一步一叩,从勤前殿,磕到皇政殿,满头鲜血,眼中的恨刺伤了他的心。
从那以后,父女情谊所剩无几,他再也听不到昭华软绵绵的喊他父皇,甚至喊他一声阿爹!
也是大离初年,昭华自请赈灾,去往南境。
他是不愿的,可是他看着她眼底的倔,看着她日渐与梨姝相似的脸。
罢了他是君王
他偷偷派人保护她,心情跟着她是否安好而起伏,他知道她怒斩十人,跑商船集税。
各地官员怨声载道,弹劾的折子都堆积到了皇政殿的天花板,他以一己之力压下,他不能让她的昭华败在他这。
大离三年,番离大战,武将都在各地战场,朝中文臣无一敢出使番国求和,十一岁的昭华,直挺挺的站在他面前时,他甚至想过自己,亲自挂帅出征。
可他还是让昭华去了,因为他是君,他不能因一己私欲,将自己陷入危险中,大离内忧外患,他必须坐镇朝堂,他要为他的百姓子民负责。
所以,他必须先是君王,而后才是父亲。
昭华回来了,似乎是长高了,但是看上去消瘦许多,他想上去抱抱她,可是她却跪在了他面前,磕头留下一句。
“臣,幸不辱命,”
她是他的臣,而后才是他的儿!
这是她再一次提醒了他,他是君王!
她上奏修改藩王继承制度,将藩王分权,成为了各路藩王的眼中钉。
他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护得住她。
于是他为她开府,立她为长公主,遭到群臣反对,自古以来唯有帝王亲姊才能立长,他尚在人世,岂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