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介子推,清明节快要到了,流行的说法说是为了纪念我,以表彰我的忠义和清明。这从何说起呢,且容我慢慢道来。
一、溯源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上巳节和清明节。上巳节俗称&34;三月三&34;,主要是纪念轩辕黄帝的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称&34;踏青节&34;,始于周代,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意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34;清明前后,种瓜种豆&34;、&34;植树造林,莫过清明&34;等农谚。后来亦传承为慎终追远的盛大祭日,成为踏青扫墓、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产生于春秋时期,要晚得多。真正与我有关的其实正是这寒食节,它因我而诞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当然,这个寒食节,也有我寄望&34;清明&34;的文化元素。
说来话长,且按下不表。先说说清明节与寒食节的交集与演化过程。
因寒食节之后就是清明节,两节相距太近,其节日内涵又多有重合,故多混淆。
作为冷节又称作百五节的寒食节,由因德宗年间的诗人韩翃(&34;大历十才子&34;之一)写下有名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寒食节名气大振,逐渐家喻户晓。
后来,文宗年间的大诗人杜牧相得益彰,写下&3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4;这一流传千古的《清明》诗后,清明节的名气更加响亮,便逐渐盖过了寒食节。到清朝初期,寒食节遂被清明节取代,两节就此合二为一,统称&34;清明节&34;。
时至当下,清明节便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祭祀的内容,又丰富了节气本身的文化内涵,成为唯一的一个节令合一的法定节假日。今天,清明节可放假一天,加上周末两天,就有了三天的小长假。
由此,原本与寒食节休戚与共的我,便一跃而成清明节的形象大使。为简明扼要,干脆就笼统说成为清明节也是纪念我,让我成为清明节的代言人。
我梳理了一下缘由,盖因清明节合并了寒食节,寒食节又因我而诞生以致吧。
那,何以说寒食节系因我而诞生的呢?原来是因我忠心耿耿地追随春秋时期的主公晋国公子重耳,为他,我留下&34;割股奉君&34;的千古忠义。后来,主公重耳当上晋文公后,我不食君禄隐居绵山&34;抱树而死&34;,使主公倍加感动,便下令在全国专设&34;寒食节&34;缅怀于我。
这让我既欣慰又忐忑,没想到自己区区奉献,竟迎得如此隆重礼遇,权作&34;滥竽充数&34;吧。
下面,我就扼要说说我&34;割股奉君&34;和&34;抱树而死&34;这两件不值一提已入云烟的过往经历,切勿深究哟。
二、割股奉君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来到春秋时期晋国山西的土地上,一个叫介休的地方,我只清楚于公元前636年死于绵山(因纪念我,后来称之为介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将能力平平的我与赫赫有名的伍子胥、管仲两位大人齐名,说我是&34;春秋三杰&34;之一。
只知道很久很久的那年,因晋献公被宠妃骊姬所迷,立了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原太子申生便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无奈避祸逃亡他乡。
主公重耳很有贤名,有振兴晋国的志向,我便追随他一路风餐露宿,在饥寒交迫中历经艰难险阻,奔向翟国,连同主公重耳的舅舅、后来封为上将军的狐偃以及贤士赵衰、贾佗、先轸、魏犨、司空季子等人。
可怜的主公重耳命运多舛,先是被父亲晋献公派勃鞮一路追杀,后又被兄弟晋惠公追杀。
我便同主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十九年里,我们经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份狼狈,说有多惨就有多惨。
记得有一年我们逃到卫国的五鹿,已是饥肠辘辘,可&34;屋漏偏逢连夜雨&34;,主公的资粮又被一个叫凫须的坏随从偷走,跑了。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向正在耕作的田夫乞讨一些吃食充饥,却被田夫用土块当作粮食向我们扔来,被戏耍了一番。主公重耳饿晕,直喊好饿,渴望有一碗肉汤填肚子。
我便背着狐偃等人,悄悄去往山沟,痛下心来,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小块,与采摘来的野菜搭配在一起,煮了一小碗肉汤。煮好后,才请主公重耳身边的贴身随从送给他食用。
这件小事便被历史记载,说我&34;割股奉君&34;,奉为忠君赴义的典范。
其实那时我不过是一份小小的寄望:我这样忠心耿耿地待奉并非刻薄寡恩的主公,将来他上位后一定不会亏待我,会记得我的好,至少不至于为难我。
三、抱树而死
主公重耳后来的确时来运转,在阴差阳错中,忽得秦国